刘备讨伐东吴时,诸葛亮为何会说只有法正在世才能够阻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诸葛亮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趁关羽北上讨伐襄樊的机会,偷袭了荆州。东吴袭取荆州后,关羽的大军军心动摇,纷纷离散。关羽在退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擒杀,自此,刘备失去了荆州。
刘备失去荆州,还失去了关羽这支主力,使得他当年和诸葛亮订下的《隆中对》战略遭到了挫折。这不但使得刘备失去了两路北伐的一路,还因为关羽之死,留下了报仇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就开始了伐吴的准备。在曹操死去的时候,刘备还派使者去吊唁,企图修好与曹丕的关系。可是,曹丕断然拒绝了刘备的企图。他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斩不饶。接下来,曹丕又篡夺了东汉的江山,继位为魏帝。
这个时候,刘备的面前就有着两个选择,伐吴或者伐魏。在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就开始了和部下的商讨。当时刘备的部下,有很多都不同意伐吴。其中以赵云的意见最为典型。赵云认为国贼是曹魏,曹魏篡夺汉朝江山,与蜀汉是君父之仇,不可不报。应该先北伐关中,获得同情汉朝的人们的支持。如果讨伐曹魏成功,东吴自会投降。如果和东吴交战,那么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战争,会旷日持久,对蜀汉不利。黄权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但是,刘备没有接受赵云和黄权他们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夷陵之战。到最后,刘备在夷陵惨败,大部分军队都丧失了。从此,蜀汉陷入了困境。
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不过,从一些历史记载看,诸葛亮的内心应该也是反对伐吴的。在历史上记载: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讨伐孙权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是诸葛亮没有去劝阻刘备,二是,诸葛亮认为只有法正能够劝阻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去劝阻刘备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为了避嫌疑,不能出言劝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东吴,和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一样,诸葛瑾在东吴也被孙权所倚重。在刘备出兵的时候,孙权还让诸葛瑾去劝阻刘备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即便是对讨伐东吴有意见也无法说出口。
二是要照顾荆州人士的情绪。荆州失陷,随同刘备入川的这些荆州的人士,大多都是希望打回荆州的。而诸葛亮是这些荆州人士的代表。如果诸葛亮反对伐吴,就会失去这些荆州人士的信任,这是对蜀汉政权不利的。作为蜀汉政权的文官之首,自然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的。
三是诸葛亮采取另外的方式劝阻了刘备。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着去劝阻刘备,但是,在那些劝阻刘备的人身后,未始没有诸葛亮的影子。赵云和诸葛亮的交情最好,在五虎上将中,赵云是和诸葛亮交往最深,最知心的人。黄权则是群臣中出类拔萃的人员,也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他们出面劝阻刘备,诸葛亮并没有阻拦。在诸葛亮看来,他们应该是除了诸葛亮以外,最合适的人选了。
四是诸葛亮认为,即使是自己出面,也不能劝阻刘备。在上面那段史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住刘备伐吴了。因此,诸葛亮也就不去做了无用功了。
既然诸葛亮自以为无人能够劝阻刘备伐吴,可是他为什么又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劝阻刘备呢?就算是劝阻不住刘备,也不会打向夷陵之战那样的大败仗呢?
这是从法正对蜀汉政权的建立起的作用说起的。刘备虽然在政务上倚重诸葛亮,但是,在军事行动方面,刘备更加倚重法正。这种信任,是多年的实际行动中培养积累的。
刘备一生,征战无数。可是,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却缺乏自己的智囊团。在三顾茅庐之后,虽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班底,可是在奇谋之士上,刘备还是十分欠缺的。在很多时候,刘备只能自己拿主意,既当统帅,又当谋士。
庞统、法正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刘备的欠缺。在入川之战中,庞统和法正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庞统早逝,于是谋主的重担就由法正一人承担了。
法正为刘备屡出奇谋,尤其是在定军山一战中,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取得了阵斩夏侯渊的巨大胜利。后来曹操询问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还酸溜溜的说,我想这些计谋是刘备想不出来的,肯定是有人为他谋划的。曹操还感叹说,我收罗了天下的奇才,怎么却漏掉了法正这个人呢?
由于这种信任,加上谋主的地位,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伐吴的话,刘备一定会认真考虑的。法正的老家是雍州,他肯定是赞同北伐的。而且法正的奇谋智术,也是诸葛亮赞叹的,他一定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劝阻刘备的。不是象赵云和黄权那样火上浇油式的劝阻,成功率要高得多。
就算是法正劝阻不了刘备,如果他和刘备一起出战,以他的智谋,肯定会给刘备以很大的帮助。肯定不会有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
可惜,天妒英才,法正在刘备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刘备为之痛哭流涕,还给予谥号。法正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得到谥号的人,可见刘备对他倚重之深。随着法正的死去,刘备伐吴的车轮再也无法阻挡,最终的夷陵之战的惨败也随之降临。这也是历史的无奈之处。
#刘备#诸葛亮#法正收藏
但是,刘备没有接受赵云和黄权他们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夷陵之战。到最后,刘备在夷陵惨败,大部分军队都丧失了。从此,蜀汉陷入了困境。
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不过,从一些历史记载看,诸葛亮的内心应该也是反对伐吴的。在历史上记载: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讨伐孙权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是诸葛亮没有去劝阻刘备,二是,诸葛亮认为只有法正能够劝阻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去劝阻刘备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为了避嫌疑,不能出言劝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东吴,和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一样,诸葛瑾在东吴也被孙权所倚重。在刘备出兵的时候,孙权还让诸葛瑾去劝阻刘备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即便是对讨伐东吴有意见也无法说出口。
二是要照顾荆州人士的情绪。荆州失陷,随同刘备入川的这些荆州的人士,大多都是希望打回荆州的。而诸葛亮是这些荆州人士的代表。如果诸葛亮反对伐吴,就会失去这些荆州人士的信任,这是对蜀汉政权不利的。作为蜀汉政权的文官之首,自然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的。
三是诸葛亮采取另外的方式劝阻了刘备。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着去劝阻刘备,但是,在那些劝阻刘备的人身后,未始没有诸葛亮的影子。赵云和诸葛亮的交情最好,在五虎上将中,赵云是和诸葛亮交往最深,最知心的人。黄权则是群臣中出类拔萃的人员,也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他们出面劝阻刘备,诸葛亮并没有阻拦。在诸葛亮看来,他们应该是除了诸葛亮以外,最合适的人选了。
四是诸葛亮认为,即使是自己出面,也不能劝阻刘备。在上面那段史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住刘备伐吴了。因此,诸葛亮也就不去做了无用功了。
既然诸葛亮自以为无人能够劝阻刘备伐吴,可是他为什么又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劝阻刘备呢?就算是劝阻不住刘备,也不会打向夷陵之战那样的大败仗呢?
这是从法正对蜀汉政权的建立起的作用说起的。刘备虽然在政务上倚重诸葛亮,但是,在军事行动方面,刘备更加倚重法正。这种信任,是多年的实际行动中培养积累的。
刘备一生,征战无数。可是,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却缺乏自己的智囊团。在三顾茅庐之后,虽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班底,可是在奇谋之士上,刘备还是十分欠缺的。在很多时候,刘备只能自己拿主意,既当统帅,又当谋士。
庞统、法正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刘备的欠缺。在入川之战中,庞统和法正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庞统早逝,于是谋主的重担就由法正一人承担了。
法正为刘备屡出奇谋,尤其是在定军山一战中,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取得了阵斩夏侯渊的巨大胜利。后来曹操询问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还酸溜溜的说,我想这些计谋是刘备想不出来的,肯定是有人为他谋划的。曹操还感叹说,我收罗了天下的奇才,怎么却漏掉了法正这个人呢?
由于这种信任,加上谋主的地位,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伐吴的话,刘备一定会认真考虑的。法正的老家是雍州,他肯定是赞同北伐的。而且法正的奇谋智术,也是诸葛亮赞叹的,他一定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劝阻刘备的。不是象赵云和黄权那样火上浇油式的劝阻,成功率要高得多。
就算是法正劝阻不了刘备,如果他和刘备一起出战,以他的智谋,肯定会给刘备以很大的帮助。肯定不会有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
可惜,天妒英才,法正在刘备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刘备为之痛哭流涕,还给予谥号。法正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得到谥号的人,可见刘备对他倚重之深。随着法正的死去,刘备伐吴的车轮再也无法阻挡,最终的夷陵之战的惨败也随之降临。这也是历史的无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