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从死囚到秦国宰相、最终被斩首弃市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秦国宰相范雎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平步青云、睚眦必报”,这两个成语是范雎的标签,也成了他传奇人生的最好总结:
身为一个出身贫苦、毫无背景的魏国人,因为口才,他“怀璧其罪”、遭受不白之冤,差点在极尽羞辱中死去;同样是凭借口才,他抓住机会、奋力一搏,实现了惊天逆袭,平步青云成了名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而他睚眦必报、恩怨分明的性格,最终也在客观上导致自己难以善终。
范雎初期的坎坷命运,与两个仇人、两位恩人息息相关。
他自小家贫但却富于辩才,曾试图像前辈张仪那样周游列国、依靠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命运,但却铩羽而归、回国谋生。但在人才济济、各路大神云集的魏国,他因为缺少资金支持,没法上下打点,只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混日子,并且因为口才逐渐积攒了一些名气。
有一次,他跟随须贾出使齐国。众人在这里耗费了几个月,却未能在工作上取得一丝进展。须贾正一筹莫展之际,却听说齐襄王送给了自己的手下范睢十斤黄金、大量牛肉美酒,他不禁大为光火:身为领导,自己的手下却比自己更受尊敬,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恼羞成怒的?
回国后,他把这事告诉了魏国公子、宰相魏齐,声称范睢出卖了魏国的秘密。
这一罪名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只是一项转移注意力的好借口。魏齐果然大怒,没追究须贾出使无功的责任,把怒气一股脑发泄在毫无靠山的范睢身上。
范雎被打得肋折齿落,靠装死才让对方暂且停手;随后他被当成尸体、用草席裹着扔进厕所,被众人撒尿凌辱。趁周围没有其他人时,卷在席子里、奄奄一息的范雎说通了看守,才得以被当成死人扔掉。
但这并不代表这万事大吉,当醒悟过来的魏齐派人到处搜索自己的下落时,范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隐藏起来,改名张禄苟且偷生。
不久后,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来到魏国。在郑安平的运作下,范雎进入了对方的法眼,幸运的逃出生天。
这一年是公元前271年,此时的秦国早已今非昔比,范雎想要出人头地并非易事。
自秦孝公时期实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已经强盛了数十年,但在高层政治方面并不安稳。公元前307年,年纪轻轻的秦武王举鼎而死,由于没有留下后代,他的诸位弟弟开始各显神通、争夺王位。秦武王的庶母、楚国人宣太后(芈八子)以自己的铁腕笑到了最后。
宣太后虽是外人,但她本人极有手腕,两个弟弟芈戎、魏冉个个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他们努力击败各路对手,迎接正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火线回国登上了秦王之位。
随后的几年中,秦国朝廷进行了多轮的权力斗争,在宣太后、魏冉的铁腕下,秦惠文后死于非命,秦武王的王后被赶回魏国,其他不服秦昭襄王的嬴氏公子被诛杀殆尽,外籍谋士甘茂、向寿也陆续出逃。到了公元前305年,掌控秦国大权的是宣太后,以及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嬴显、泾阳君嬴悝。
也就是说,与秦昭襄王联合执政的是他的母亲、两个舅舅、两个弟弟。同时,他们将以往在秦国政坛中呼风唤雨的他国谋士清除殆尽。比如在范雎入秦的途中,王稽的车队就曾遭到了魏冉的盘问,好在范雎早有准备,才得以顺利进入秦国。
在宣太后一族的强力操持下,秦国事业蒸蒸日上,巍然一手提拔的名将白起大杀四方,秦国东伐三晋、联合四国破齐,往南削弱强楚,国家实力正处于新的巅峰期。
所谓“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但此时的秦国势头正盛、并无危难可言,外来的范雎想要攫取一席之地,难度可想而知。
但范雎已经敏锐的在看似一团和气的秦国政坛中发现了症结,也找到了自己出人头地的突破口。成竹在胸的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公元前270年,魏冉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陶邑,试图欲越过韩、魏两国伐齐。猜测此时的秦昭襄王心情一定不佳,范雎于是抓住机会上书一封,终于获得了单独面见秦王的机会。
为了一击即中,范雎精心设计了他的游说流程。
首先,他以“只知太后、穰侯而不闻秦王”这种看似找茬的话刺激秦昭襄王。
秦王何等机智,他一下就听出对方的话外之音,于是“乃屏左右,跽而请”,并且连续三次请求范雎赐教。
为什么这番话就能让秦昭襄王如此诚恳地放下身段呢?过去的30多年来,他虽为秦王,但却并无实权:他的王位来自宣太后、穰侯魏冉的扶植;自从公元前307年起,伴随着魏冉清除异己,秦国的权柄已经不在秦昭襄王的手中,而是在四贵和宣太后手里。内无亲信、外无战功,秦昭襄王若想收回王权谈何容易。
而范雎对这一切早已洞若观火,但他并不知道秦王有没有足够的意愿和决心从自己的亲人手中夺回权力。
因此,为了保险起见,随后他“未敢言内,先言外事”,目的是“以观王之府仰”,也就是以此检验秦王的意图和决心。
毕竟疏不间亲,假如范雎直奔主题、力主排挤宣太后一党,但万一秦王不排斥与亲人共享权力,那么范雎将会死的很惨。
因此,范雎以“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为由,劝说秦昭襄王改变由魏冉决定对外战略的常规,树立“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事实证明他这一步走对了,秦昭襄王立即拜他为客卿,与谋兵事,通过一席话进入了秦国的军政参谋核心。
自此之后,范雎被秦昭襄王“日见亲近”。随后的几年里,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秦军伐魏攻赵,蚕食三晋的步伐越发稳健;并且与以往不同,战争的红利大多由秦朝廷享有,而非落入勋贵手中。
对于这些年秦国朝廷上演了哪些残酷的政治斗争,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细节;但我们根据接下来事件走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几年里,在范雎的谋划与策动下,秦昭襄王在主导对外用兵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夺回了军权。
因此,到了公元前266年,范雎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向秦昭襄王提出驱逐四贵、收回权力的主张了。
随后,秦国迅速进行了权力的重新分配:“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掌控秦国数十年的宣太后一党被驱逐殆尽,秦昭襄王的亲信范雎掌握了大权。这种看似不费吹灰之力的权力更迭,背后埋藏了多少血腥的搏杀。当了几十年傀儡的秦昭襄王终于从此当家做主,我们不难想象他对范雎的感激与信任。
更何况在随后,依照远交近攻思路发起的长平之战,范雎再立奇功、促使赵国换上赵括,一战打垮了东方各国的军事脊梁,也让秦昭襄王的威望如日中天。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在长平之战后的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为了替范雎出气、杀掉魏齐,不惜亲自把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骗到秦国,并且表态:“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尊他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尊他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以此胁迫赵胜交出躲在赵国的魏齐。最终魏齐在走投无路下自刎而死。
而范雎也充分发挥了自己恩怨分明、睚眦必报的作风,对于当初陷害自己、但后来却有赠衣之情的须贾,他只是当众加以羞辱,其后却饶了对方一命;而对于残害、凌辱自己极尽所能的魏齐,他则穷追猛打、不置其于死地誓不罢休。
但对于两个恩人,范雎也同样毫不含糊。对秦国无尺寸之功的郑安平,被范雎举荐为将军;但在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失败后,郑安平率领2万人向赵国人投降,导致秦昭襄王心生嫌隙。
而王稽则被举荐为河东郡郡守。到了公元前255年,他被下属告发犯有私通诸侯之罪,被秦昭襄王处死、尸体弃市。
可见范雎的毛病也很明显:为了快意恩仇,他不惜违反规则、把朋友安排在不合适的岗位上。而这一性格,最终也害了他自己。
据《史记》、《资治通鉴》记载,范雎在公元前255年回到封地,几年后病死。
但根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编年纪》记载:“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张禄就是范雎的化名),即,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范雎和王稽一同被处死、弃市,并没有得以善终。
第二种说法可能性更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对于祖上杀害功臣这种行为,当时的秦朝史官不断可能会如实记录;反而在这之前的秦墓竹简中会留下真实的记载。
但范雎死得并不冤。作为一个曾经几乎死在厕所中的可怜人,他抓住机会、帮助秦昭襄王拟定远交近攻的对外方针,收回了军权、强化了王权,无论对秦王个人、还是对秦国,他都居功至伟。
但他所有的恩宠、权力,都来对秦王的需要。但当这份需要时过境迁后,作为在秦国毫无根枝的外来户,他很容易首先沦为牺牲品。
当初,秦昭襄王听取他的意见中止了白起趁热打铁攻赵的行动;但在随后,由秦王亲自发起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却遭受惨败,秦昭襄王多年树立起来的威信遭受损害。这个时候,他的主要心腹、智囊范雎显然是一个理想的背锅侠。更可况,范雎出于私恩而推荐的郑安平、王稽先后犯事,客观上也给人留下了口实。
范雎的坎坷命运令人唏嘘,但他不屈从于命运、在逆境中拼搏,最终抓住机遇、凭胆略成就一番事业,最终改变人生的励志奋斗历程,客观上有值得称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