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上真实地诚孝张皇后,一生对宋朝有何贡献?

  大家好,说起诚孝张皇后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历经六朝、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在确保皇位顺利交接的同时,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后人甚至给予其“女中尧舜”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诚孝张皇后的过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变”。

  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可以预政而不预政

  诚孝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立伟燕王世子之后,张氏被册为世子妃。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张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妃。

  明仁宗朱高炽虽是嫡长子,但却因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不被朱棣喜爱,因而在议立太子时曾一度想要废长立幼,以汉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虽不喜太子,却极为喜爱皇孙朱瞻基,对孝谨温顺的张氏也极为满意,因此张氏便时常带朱瞻基入宫,不断弥补丈夫与公公之间的裂痕,可以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张氏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张氏被册封为皇后。朱高炽虽为皇帝,但身体却并不怎么好,因此张皇后实际上对朝政也很关心,“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

  明仁宗在位仅仅八年便即驾崩,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太子朱瞻基继位,张氏被尊为皇太后,而她也成为了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虽然朱瞻基继位时已经26岁,但“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正是在张太后的辅佐下,才确保了权力的顺利交接。

  不过,在朱瞻基逐渐熟悉朝政,政事运行平稳之后,张太后便就此放手交权,不再过问。此后,朱瞻基废胡皇后而立孙氏,张太后对此虽然不满,却也没有过多干预,只是常常将其召到清宁宫居住,暗中关心一番罢了。

  宣德九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由于当时的太子朱瞻基年仅九岁,因而宫中有传言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虽然朱瞻墡也是张氏的儿子,但她还是召集大臣到乾清宫,指着太子道,“此新天子也”,这才使得朱祁镇顺利继位,而张氏则被尊为太皇太后。

  由于天子年幼,因此便有大臣请张氏垂帘听政,结果张太后却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虽然朱祁镇在位前七年,张氏对朝政也极为关注,但她并未过多干预,而是以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为主要班底,维持朝政运转,她则更多起到监察作用。

  正如何乔远所言,“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太后先后扶立祖孙三代帝王,并非没有机会擅权干政,却始终没有触碰那道红线,可见其胸襟。

  在世时延续“仁宣之治”,去世后王振擅权酿成“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早期,内有太皇太后张氏掌握大局,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政,从而不仅确保了朝政的顺利运转,且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当时,朱祁镇虽然宠信王振,但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压制,王振倒也不敢过于放肆。

  彼时,张太后经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王振独断专权,便马上将王振找来痛批一顿。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一次,张氏将王振找来,王振跪伏在地,张太后怒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众女官应声而起,刀剑顿时便架在了王振脖子上,直到朱祁镇和五大臣全都跪下求情,王振这才得免一死。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因病去世,而在她之前,杨荣已经于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而在她之后,杨士奇也于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杨溥则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这几位的连续去世,使得王振擅权成为了可能。

  正是由于失去了内外廷的压制,王振开始大权独揽,之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蛊惑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又因自己的错误指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从“仁宣之治”的盛世,开始进入中衰时期。

  不过在近期热播的《大明风华》中,由于孙若微乃是主角,为了突出女主,不仅导致诚孝张皇后对朝政的作用有所削弱,甚至很多事情都被转嫁到了孙若微身上,为了洗白孙太后和朱祁镇(转嫁“土木堡之变”的错误),甚至人为的让太皇太后张氏活到了“土木堡之变”以后。

  实际上,历史上的孙皇后在朝政方面并没有太多决策权,即使在“土木堡之变”前后,虽一定程度参与决策,但也仅仅是在朝政大事已经议定之后点头而已。此外,我认为正是由于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孙太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才导致了王振的擅权和“土木堡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