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第一位国君:揭秘燕侯克的流浪人生
《礼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周武王还没有正式即位就匆忙分封蓟国,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周武王非常重视蓟国所在,还有就是殷商旧族所逃亡的方向正是蓟国所在。后来周人分封燕国,周天子亲族力量也在这个地区建立国家,但一个地区内是不可能允许两个强国存在的。因此燕侯克刚刚开始建设燕国之时,与蓟国之间的纷争必不会少。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实际上召公在受封之时,正是召公率领大军北伐获胜之时,而且当时的封国可能还不是所谓的燕国。后来考古发掘有克罍,其中有铭文:“王曰太保:‘隹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令克侯于匽……匽入土众厥。”由于史书关于召公之后数代燕国国君失载,因此当这个克罍出土而后即引起轰动。人们也终于知道了,原来召公的嫡子名为姬克,燕国的始封君就是这位燕侯克。最早的燕国其实不是燕国,而是叫匽国,燕侯克既可说是燕国第一代国君,更也是匽国始封君。
根据克罍的记载,周成王册封燕侯克,授民授疆土,即是燕侯克并非孤家寡人来到燕国,而是带着大量的人口,到这里拼荆斩棘和辛勤耕耘。燕国有召公,辅佐文武成康,这可谓是燕国国君之福,召公的荣誉同样就是燕国的荣誉。召公作为周成王身边最重要辅臣,燕国作为其封国,召公有功,则燕国有功,可想而知燕国建国之初,多受召公之福祉。可是到周康王时代,燕国人的声音就越来越弱,周康王身边最得力的诸侯也成了齐鲁卫晋,当年如日中天的召公之燕国,却突然消失了。燕侯克到底做了什么?
燕侯克当是当年有名的北漂,属于周人中央机构直接委派的重要力量。跟鲁国人和齐国人不同的是,齐鲁两国刚到封地就与当地部族发生剧烈战争,而且历经几代不能止息。这或许跟殷商人逃亡路线有关,在殷商灭亡之时,大多数殷商贵族跟随武庚或者箕子流亡,而他们又都默契的选择了北方,显然当时的北方更可能属蛮荒之地,是即便殷商王朝也没有完全覆盖的地方,所以殷商人就往东北方向逃窜。应该说在逃窜的路途之中,这些亡国之民是胆战心惊的,是很难组织起力量反抗周人部族的。燕侯克所驻守的北方地区,其实相对来说是最容易管控的区域。
周人分封的燕、齐、鲁,从北向南延伸数百公里,可谓贯穿了整个东夷的核心地区,而燕国就是这支力量的北大门。当年殷商王族力量北逃,而那些曾经臣服于殷商的东夷部族失去了中央机构的扼制,既而就变得独立起来,再没有真正确认周人共主地位前,这些东夷部族都将是周天子最大的隐患,周武王攻灭殷商王朝而后,面对东方之时常常有忧虑之感,往往夜不能寐,担忧的正是广阔的东夷地区。燕、齐、鲁三国的分封,显而易见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对于召公留给子孙的福荫,燕侯克当然是铭记于心的,因为召公寿命长,活到了一百多岁,所以燕侯克多次派遣专人到都城中去照顾召公。当然燕侯克也绝非庸碌之辈,召公和燕侯克被封到北方的时候,建立的国家是偃国而非燕国。史记中关于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时代的国君都没有记载,至于其他史书典籍,更是缺乏。因此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燕侯克,大多依靠的是考古发掘,乃至于加以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历史加以揣测,真相究竟是是如何的,谁也很难说的清楚。
在第一代周公、姜太公、召公叱咤风云,第二代伯禽、齐丁公雷霆风云的时候,燕侯克显得非常低调。当姜太公和伯禽都回到都城述职,向周天子汇报征战之事,而燕侯克似乎没有更多的事情可以跟周天子汇报。但是述职之事是周人传统,因此燕侯克多半还是回都城述职过的,只是在燕侯克时代,唯独能够说过去的事情,可能更多的还是召公的功绩,燕国更大的可能就是守好燕齐鲁三国屏障的北大门。
而在那些年里,发生战争的更多地方,主要是在齐鲁之地,燕国之地即便有戎狄部族杂居,有夏朝后裔的封国蓟国,多方力量或许尚且没有意识到矛盾的所在,燕国地处北地,天寒地荒蛮,燕侯克即已掌控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平原之地,最大的功绩当然就是守好阵地、防控戎狄、监视蓟国,同时随时关注北方的殷商旧族,燕侯克的重大使命,或许更多侧重于监控职责,而非开疆拓土,因此即便是要占领蓟国,霸持区域政治,也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