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道和孝道之间,宋孝宗是如何选择的?
在王道和孝道之间,宋孝宗是如何选择的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公元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其养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后仅两个月,就顶住压力,宣布为岳飞平反。因为岳飞是被宋高宗所杀,为了不让宋高宗太难堪,宋孝宗在诏书中这么说:
“(岳)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宋孝宗把为岳飞平反的功劳算给了他的养父宋高宗。而根据《金佗稡编》记载,宋孝宗在私下召见岳飞之子岳霖时,宋孝宗却说:
“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在诏书中说岳飞“坐事以殁”,私下却说“卿家冤枉”。这并非是宋孝宗心口不一,而是在面对太上皇宋高宗的时候,宋孝宗必须要展现出特有的智慧。
给岳飞平反后,宋孝宗要给岳飞拟定一个谥号,当时朝臣们初拟为“忠愍”,宋孝宗认为:“愍”字是使民悲伤之意,怕太上皇太过敏感,于是把岳飞的谥号改为“武穆”,这样,既肯定了岳飞的功业,也保住了太上皇的面子。
其实,为岳飞平反这件事,只是宋孝宗帝王生涯的一个缩影,历史上的宋孝宗,虽然被后人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却在“王道”和“孝道”之间,他徘徊了25年之久。
一、不虐猫的小男孩
北宋发生靖康之耻之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逃出生天,在一帮宋朝遗臣的拥立下,建立南宋,是为宋高宗。宋高宗曾有一个亲生儿子,名曰赵尃,3岁时就去世了。在接下来发生的“苗刘兵变”中,宋高宗惊吓过度,疑似丧失生育能力,导致宋高宗膝下无子。为了宋朝江山社稷的传承,宋高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决定从太祖一脉中收养一名养子。
宋高宗本是太宗一脉,他为何一定要从太祖一脉中挑选养子呢?有人认为,“靖康之耻”后,太宗的后裔大多被金人掳走了,只能选太祖一脉。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金人掳走的只是皇室嫡支,太宗一脉的旁支还是有很多。宋高宗之所以要选太祖一脉,根本原因还是他信命,《宋史》云:
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宋高宗认为:太宗一脉遭受国耻,皆因当时夺走了太祖一脉的江山,因果循环,所以他才从太祖一脉中遴选继承人。
因为宋高宗是宋太宗的六世孙,所以,他要从宋太祖的七世孙中挑选养子。经过南宋官员仔细寻访,当时南宋境内宋太祖的七世孙共有1645人,而10岁以下的男孩只有10人。最终,在10人中选了两个小男孩送给宋高宗来“面试”。
根据《挥麈录》的记载,当官员把两个小男孩送到宋高宗面前时,宋高宗见两人一胖一瘦,胖孩憨态可爱,而瘦孩却略显拘谨,赵构一眼看中胖孩,打算赏赐瘦孩三百两银子送他回家。可正在这时,一只猫出现在二人面前,胖孩临时起意,一脚将猫踢开,而瘦孩却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宋高宗突然改变主意,将三百两银子送给了胖孩,留瘦孩在宫中抚养,这个瘦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当然,这时候瘦孩还不叫赵昚,他叫赵伯琮,后来,宋高宗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赵瑗,字元永。
二、我家添了个弟弟
赵瑗刚入宫时,年方5岁。当时宋高宗年仅25岁,他不相信自己以后生不出儿子,所以,赵瑗虽然被养于宫中,也只是当作备胎来堵大臣们的嘴巴而已。出于这种目的,宋高宗将赵瑗托付给了后妃张婕妤来抚养。
张婕妤在后宫并不是最受宠的,突然间捡到一个皇子,如获至宝,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
随着宋高宗无子,张婕妤坐享其成,将来可能会成为太后。宋高宗的宠妃吴氏眼红了,他多次在宋高宗面前提出自己也要抚养一位皇子,宋高宗也觉得只抚养一位风险太大,不如养两个对比一下,所以,他又从太祖七世孙中挑选了一位叫赵伯玖的小男孩交给吴氏抚养,改名为赵璩。
如此一来,宋高宗就有了两个养子,老大赵瑗为张婕妤抚养,老二赵璩为吴氏抚养。后来,宋高宗立吴氏为皇后,即吴皇后,次子赵璩则成了皇后的养子,意义自然不同。人们皆以为,太子之位必定归赵璩莫属,连宋高宗的母亲太后韦氏也把宝压在了赵璩身上,没想到的是,宋高宗的选择却出乎大家的预料。
转眼间,老大赵瑗、老二赵璩都到了壮年,宋高宗还是没拿定主意到底立哪个为太子,一日,宋高宗突发奇想,让人遴选20名美女入宫,分成两拨,10人送到老大赵瑗府上;另外10人送到老二赵璩府上,过了一段时间,赵构又下令将20名美女召回,命医女一检查,发现老大府上的10名美女都是“完璧”,老二府上的10名美女都已非处女,而且还有两位已经怀有身孕。
虽然宋高宗本人也好色,但他知道选一个不好色的接班人对宋朝更有利,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到底选谁做接班人,宋高宗已经有了答案。
当然,《宋史》认为,老大赵瑗见到10位美女时也曾把持不住,关键时刻,他的老师史浩提醒了他,才让他赢了弟弟一局。但不管如何,老大能听从老师的劝谏,也说明他是值得托付之人。
三、暴雨中的父慈子孝
公元1160年,宋高宗在母亲去世后逐渐倦怠,他宣布将老大赵瑗封为建王,正式立为皇子,而赵璩则被定性为“皇侄”,彻底与皇位无缘。两年后,宋高宗宣布立赵瑗为皇太子,并将其改名为赵昚。又过了一个月,宋高宗宣布禅位给皇太子,自己退居为太上皇,赵昚因而成为南宋第二位皇帝,是为宋孝宗。
在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登基的那天,天降暴雨。仪式举办完成后,太上皇(宋高宗,下同)一身轻松,要起身回宫休息,新皇帝(宋孝宗)抛下文武百官,执意要冒着大雨亲自护送太上皇回宫,在嘈杂的雨声中,宋孝宗用身体护住太上皇,全身都被淋湿了。《宋史》云:
班退,太上皇帝即驾之德寿宫,帝(指宋孝宗)服袍履,步出祥曦殿门,冒雨掖辇以行,及宫门弗止。
宋高宗非常感动,他想,亲儿子也不过如此吧,在宋孝宗走后,宋高宗对身边的宫女太监连声感叹:
“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其实,宋高宗选宋孝宗接班,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对于宋高宗来说,他在危难中建立南宋,被金人一路追赶,卑微求和,他退位后,最想得到的是被认可和尊重,恰巧,他需要的东西,宋孝宗都能给他。
对于宋孝宗来说,他本是一位落魄的“太祖后裔”,有幸被宋高宗养于宫中,并且还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他对宋高宗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说,暴雨中的“父慈子孝”,并不是逢场作戏,这是南宋新旧两任皇帝用真情实感来各取所需。
四、朕要北伐!
宋孝宗继位时,已经36岁,虽然不是少年,但进取之心不减,继位刚两个月,就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岳飞平反。但为了顾及太上皇的面子,宋孝宗非常注意自己的措辞,生怕触碰太上皇的逆鳞。
宋孝宗为何一定要为岳飞平反呢?除了因为岳飞的确冤枉外,还因为宋孝宗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主战派”。他要着手北伐!他要收复失地!这是他心中的大志,所以,岳飞平反,非常必要!
几个月前,金主完颜亮被杀,金人内乱了大半年,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宋孝宗刚登基,意气风发,每次见到太上皇都“必力陈恢复大计”。太上皇不以为然,因为太上皇知道,自己刚登基那会也想北伐,后来不照样被金人打得屁滚尿流?所以,宋高宗对宋孝宗北伐这一套是不赞成的,他早就被金人吓破了胆了。
宋孝宗不吃太上皇这一套,他极力劝说太上皇,让太上皇支持他北伐,太上皇最终决定不再干涉他北伐之事,宋孝宗如猛虎出山,准备大干一场。
后世认为,宋高宗时是有名臣无明君,宋孝宗时是有明君而无名臣。
的确如此,宋孝宗决定北伐的时候,老将韩世忠已经死了11年了,岳飞也已经被害20年了,四川名将吴玠牺牲23年了,吴玠的弟弟吴璘也躺在了病榻上,宋孝宗放眼望去,当年的抗金名将仅剩下一个66岁的张浚。
为岳飞平反后,宋孝宗立即召来年过花甲的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张浚虽然宝刀未老,但已经白发苍苍,宋孝宗握着张浚的手说道:
“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从宋孝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真心想北伐,并不是做样子给谁看。
张浚在老朽之年又一次得到重用,顿时雄心万丈,信誓旦旦地开启了北伐之旅,史称“隆兴北伐”。
张浚的大军趁着锐气陆续收复灵璧、虹县等地,无奈多年不抗金,能力大不如前,仅仅一个月过后,金兵卷土重来,张浚兵败了,被贬南下,半路上病逝,含恨而终。
原来,金主完颜亮去世后,金世宗完颜雍继承了皇位,此人骁勇善战,在北境征服了大小部落,另外,金世宗完颜雍省吃俭用,以身作则,有“小尧舜”之称。
宋孝宗是明主,金世宗也是明主,当一个弱国的明主遇到了强国的明主,真是前者的不幸。
金世宗掌控大金之后,面对南宋的北伐,恼羞成怒,他立即命金人挥兵南下,迅速攻占淮河以南,张浚的兵马仿佛遇到了克星,之前收复的失地,瞬间丢得一干二净。金世宗似乎还不罢休,他打算继续南下,威逼南宋低头。
如此局势,宋孝宗一句“干就完了”,太上皇坐不住了,太上皇力劝宋孝宗:
“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意思是说:大儿子呀,你想北伐,等我死了之后,再说吧!大臣们也纷纷逼宋孝宗议和。
外有大臣掣肘,内有太上皇驱动,宋孝宗说好的“隆兴北伐”,最后却变成了“隆兴议和”。
虽然议和了,宋孝宗内心不甘,仍惦记着北伐。宋孝宗曾起用当年在采石之战中打败金兵的文臣虞允文为相,想让虞允文担起北伐的重任,在虞允文去四川整顿军备时,宋孝宗还不忘和其约定:若你从四川出兵北伐,朕还在犹豫,那就是朕负了你!若朕已经出兵,你还未行动,那就是你负了朕!
只可惜,后来虞允文病逝,宋孝宗心心念念的北伐再一次泡汤了……
面对满朝主和派的大臣,宋孝宗曾不解地问:
若你家有一百亩地,被强盗夺走五十亩,你难道还会和和气气地和强盗商量,让他乖乖把地还给你吗?
是啊,如果是个人利益,大家都能明白,一上升到朝廷层面,那些文人们就多了许多考量,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临安城的歌舞升平,至于长江以北,或许无人记起那曾是宋朝的国土了。
所以说,宋孝宗时有明君而无名臣,从这一点说,宋孝宗是痛苦和孤独的。
五、孝道还是王道?
宋孝宗36岁继位,当了27年皇帝。他在位的27年中,有25年都是陪伴太上皇宋高宗一起度过的。宋高宗活了81岁去世,当了25年的太上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文说过,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而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干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25年内,宋孝宗一直在孝道和王道之间徘徊。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上皇到灵隐寺喝茶,寺内有个出家人表现得非常殷切,太上皇和他攀谈了几句,才知道他曾被上司诬陷,无奈才出家的。
太上皇回到宫中,要求宋孝宗恢复此人的官职,宋孝宗派人一查,此人本就是奸佞之徒,多次贪污受贿,不应该复职。
半个多月后,太上皇再一次到灵隐寺,看到那个出家人还在寺中,回宫便大动肝火,责怪宋孝宗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宋孝宗百般解释也无用,最后只得让“王道”屈服于“孝道”,将他复职。
是啊,对于宋孝宗来说,养育之恩本身就难以报答,再加上皇恩大于天,他只能用无底线的孝道来回报宋高宗,即使是事关国家政务,他也要屈从。
宋孝宗的北伐事业、宋孝宗的人事任命,宋孝宗的日常起居,都要屈从于太上皇,他想执行“王道”,但必须执行“孝道”,这种纠结的日子,他过了25年。
笔者认为,在南宋历代帝王中,宋孝宗的确最有作为,但宋孝宗一生遭遇三大无奈:
第一,宋孝宗空有北伐之心,却无北伐之将。
第二,宋孝宗登基后野心勃勃,无奈遇上金朝雄主金世宗。
第三,宋孝宗立志要做一代明君,无奈被太上皇用“孝道”捆绑了25年。
正如蔡东藩先生在《宋史演义》中评价宋孝宗一样:
“读宋史者盖不能无惜焉。”
读宋史的人,无不为宋孝宗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