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园之役孙传庭先胜后败后,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孙传庭的故事。
虽然孙传庭在柿园之役中先胜后败,但由于李自成的目的只是想将其逼退,并没有趁着孙传庭军溃逃之际穷追不舍,所以此战给孙传庭造成的损失十分有限。这一点从孙传庭逃回陕西不久就恢复了实力也可以看出。
逃回陕西后,孙传庭认识到李自成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他打算固守潼关,养精蓄锐,择机再战。如此一来,李自成就会被困在河南、荆襄地区。由于当时的河南地区赤地千里,所以仅靠荆襄地区根本维持不了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一旦李自成坐吃山空后,他只能选择北上进入陕西与孙传庭决战。并且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来看,李自成确实有同样的打算。如果真是这样,孙传庭完全可以以逸待劳,甚至像全歼高迎祥那样全歼李自成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得益于崇祯皇帝的‘英明决策’,原本是李自成难以打破的困局最终却困住了孙传庭。
面对日益壮大的李自成,崇祯皇帝是心急如焚,他越来越担忧自己的帝国会被这个人毁灭。随着担忧的日益加重,他开始不顾一切的想要剿灭李自成。朱仙镇溃败,柿园之役先胜后败,不仅没能让他惊醒,反而更加助长了他的担忧。他就像一个输急眼的赌徒,心中的侥幸早已战胜了一切理智。既然只剩下孙传庭这一副家当了,那还等什么。去吧,孙传庭,万一要是赢了不就能翻盘了!在崇祯皇帝的一再逼迫下,孙传庭只得领军出潼关,一步步的走向他自己和大明的宿命的终点。
虽说崇祯心中充满侥幸,但孙传庭却很清楚眼前的形势。所以在击败李自成军收复重镇洛阳后,他赶紧上书崇祯皇帝,希望能以洛阳为根基,大兴屯田,积攒粮饷,步步为营。
这在我看来,是当时比固守潼关还好的选择。因为这样既能全了崇祯皇帝的颜面,又能缩短孙传庭军的后勤补给线,还能缩小李自成部的活动范围,可谓是一举三得。如此高明的布局,在当时也只有孙传庭能做到。
几百年后的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所采用的方法就跟孙传庭的类似,只不过左宗棠将之总结为‘缓进,速战’。之所以左宗棠大胜,而孙传庭惨败。是由于左宗棠有两年时间去实现他的谋划,而孙传庭却没有。
收到孙传庭收复洛阳的捷报后,崇祯皇帝心中的侥幸被无限放大,后果就是崇祯认为孙传庭步步为营的建议实则是在阻挠自己实现翻盘。所以崇祯一再严令孙传庭尽快与李自成决战。在崇祯皇帝的逼迫下,孙传庭心中的侥幸也在滋生。
孙传庭心中的侥幸,最终随着一个人的投降全面爆发。这个人叫李养纯,是李自成麾下的高级将领。孙传庭军进至汝州时,他主动率部归降,并且将李自成内部的虚实和盘托出。
在这种情况下,孙传庭不得不放弃占据洛阳为根基这一在当时来说最好的选择。随后,孙传庭在李养纯的指引下,一步步的走向了自己宿命的战场。
对于李养纯的投降,有史料认为是诈降,目的为了就是打乱孙传庭的既定部署及充当内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