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的父亲为什么要将女儿嫁给刘邦?刘邦的家族是地方豪强吗?
说到刘邦,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为什么吕太公要把吕雉嫁给刘邦?真的是他有相面之术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我们需要还原刘邦,刘邦在沛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样才能解释吕后的父亲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刘邦,而不是用人际关系学和成功学秘诀来解释。
从诸多历史文献来看,就刘邦本人的家世而言,刘邦绝对不是后世很多人想象的“沛县黑社会大哥”,真实的刘邦应该是沛县里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的儿子,他的职务亭长属于沛县行政体系中的高级武官,他的身边之所以有一堆人跟着,并不是什么黑社会团队,一部分是富家子弟的朋友圈,比如夏侯婴、萧何;另一部则是投奔刘邦的门客,比如周勃、樊哙,这些人属于秦汉延续到三国的游侠群体,所以刘邦根本算不上黑社会。
《史记高祖本纪》对于刘邦的早年记载非常少,记录刘邦的家庭背景和刘邦的早年生活几乎没有,刘邦担任亭长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有一句话: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壮准确的含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壮”指的是壮年。现代一些地摊文学把“壮”理解为四十多岁,说刘邦是四十多岁担任亭长,实际上这个“壮”应该是三十多岁,因为秦汉时期壮一般指代年龄的是30多岁,而且秦汉史大家李开元先生在《秦崩》之中描述刘邦出仕之时已经35岁,这个年纪是符合古人对于“壮”的含义,而且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内史杂》的记载:
除佐必当壮以上,毋除士五新傅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秦朝一个人想要担任佐吏必须在年纪是三十多岁,不可以任命刚成年而且没有爵位的人。所以在秦代当官是由年龄限制的,刘邦之所以在34岁担任亭长,并不是他自己出仕晚,而是秦朝的法律规定。很多扯淡的地摊文学硬是说刘邦靠着什么混社会最后得到了一个亭长职务完全是臆想,属于典型的不看书瞎扯淡。
然后我再说说这个亭长,刘邦担任的泗水亭长指的是乡亭,其实在历史上亭封为很多种,有都亭、边亭,乡亭,市亭等等。说到亭长这个职务,就必须谈到亭这个行政秦汉时期的行政机构,按照目前我看到的学术论文,基本上都遵循1954年王毓铨的论文《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的说法,那就是乡和亭属于县这一行政机构下属的两个平等基层行政机构,乡主张民事,管理辖区的民众,亭则是军事机构。
亭最初是周代布置在边境地区的小城池,包含一系列建筑和附属设施,主要是窥探敌人的动向,以及主持防守敌人的进攻,在战国时期亭的长官是亭尉,亭尉属于边境地区的重要军事武官,到了汉朝,中央政府同样在边境地带设立了大量的边亭以此守卫边疆,不过在内地同样设置了大量的乡亭和都亭,乡亭在乡村之间,而都在城市之中。乡亭主要目的的是抓捕盗贼,当然真实的目的是镇压地方百姓的叛变,属于县政府直接统辖的部门。在秦代,亭长的官阶是百六十石,绝对不是西汉中后期和东汉时期百石以下的斗食小吏。
刘邦担任的泗水亭长的主要职能是抓捕盗贼,提供来往人员的住宿、检查过往人员、传递朝廷文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职能部门,所以刘邦所担任的亭长是乡亭,拥有自己的辖区,拥有自己的属下,东汉学者应劭说只有两个下属分别是亭父和求盗,不过目前出现的名称较多不好确定。但是亭长的权利却很大,亭长可以处理案件,把人带入亭狱,最重要的主持地方的税收和,所以亭长在地方的隐形权利很大,在历史上亭长的犯罪事件屡见不鲜。
亭长一职在秦朝乃至西汉朝初年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吏员,并不是西汉朝中后期已经变成了地方豪族垄断的官职,但是由于亭长的数量之多以至于皇帝根本不可能每个都可以任命,于是皇帝一般都是参照地方官员的推荐名额,而这些地方官员的推荐名额又是地方豪族的子弟,所以基本上不是豪族根本无法获得亭长的官职,那么刘邦的家族称得上是地方豪族的吗?答案是肯定的。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实际上在沛县属于乡中长老级别的人物,而且他的发家致富应该是在晚年,在沛县属于一个典型的地主家庭,这从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得出来。
第一个证据是刘太公的四个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
刘伯早年去世,留下老婆孩子在刘家生活;刘仲属于家里的顶梁骨,最为刘太公欣赏,刘邦登基后曾经还在刘太公面前发牢骚,问刘太公:“我与二哥谁赚取的家业大?”,这说明刘仲本人对于刘家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家之所以在中阳里发迹,很有可能就是刘仲的功劳。刘季就是刘邦。刘邦出生之后,刘氏家族明显发达起来,刘邦是和卢绾同日出生,刘邦出生之后,刘太公居住的中阳里居民纷纷向刘家和卢家庆贺,而且刘邦还被刘太公送去读书学习,在秦汉时代,没有富足的家庭条件是不可能让一个男性劳动抛弃农业生产专心读书的,所以刘邦的家族在这个时候是非常富裕的。刘交和刘邦三兄弟不同,是刘邦的异母幼弟。刘交而且有字,叫做“游”,刘交属于刘邦母亲去世后,刘太公续娶的妻子所生,大概是在刘交出生之前,刘氏家族开始富贵,刘交出生之后刘家的生活条件已经非常好,所以刘交被刘太公送出去留学,刘交曾经在大学者浮丘伯手下学习,浮丘伯是荀子的门人,精通《诗经》,是秦汉之际的大学者。假设刘家是穷苦百姓,是不可能让小儿子刘交到一个大学者手下读书的。刘交在刘邦起兵之后一直在刘邦身边担任机要秘书,是刘邦的心腹。第二个证据,东汉学者应劭在注解《汉书景帝纪》时写道:
“古者疾吏之贪,衣食足,知荣辱,赀盈十万,乃得为吏。”
这句话里的“古者”意思是古代,但是对于汉朝来说,古代实际上指代的就是秦朝,翻译过来就是秦朝为了防止地方上的吏员贪污,于是规定只有家财超过十万钱的人才能有资格担任吏员,刘邦能够担任亭长,说明刘家的家财绝对超过十万钱,所以刘邦在起兵之前刘家是很有钱的。
我们再来看刘邦身边的朋友,萧何是主吏、曹参是狱掾,夏侯婴属于厩吏,这些人能够在沛县担任吏员,基本属于沛县地方豪族的子弟,至于周勃,樊哙更有可能是刘邦的门客,因为作为亭长在抓捕盗贼和主持徭役,刘邦需要招揽门客为其卖力,养门客其实也和刘邦的青年经历有关系,刘邦一生中最崇拜的人是信陵君,信陵君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刘邦在公元前195年路过大梁的时候,曾经祭祀信陵君,并且专门为信陵君设置了物价守墓户。刘邦这么崇拜信陵君,一个是信陵君在战国末期响亮的声名,另一个则是张耳的影响。
张耳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张耳来到魏国外黄担任县令,由于张耳本身就是一个游侠头子,声名在外,作为沛县的乡间游侠,刘邦非常想见张耳一面,于是青年刘邦从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路走到河南省的民权县(魏国外黄县),目的就是为了再见张耳一面进而跟随张耳,这一段时间刘邦成为张耳手下的一名门客兼游侠,不过这段时光并不长,在公元前225年,刘邦32岁,此时正值战国末年,秦军攻打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秦国信仰法家之术,在秦始皇看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是乱国的因素,所以秦朝大力打击地方游侠势力,作为魏国游侠头目之一的张耳被列为通缉犯,从此流落江湖,刘邦在无奈之下回到了故乡沛县,公元前224年,楚国的淮北之地全部被秦军占领,刘邦由楚国人变为了秦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小民,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此后在家庭和自己刘太公的安排,约在公元前223年成为泗水亭长,即秦朝泗水郡辖区沛县下属的一个秦朝地方武官。
此后刘邦的游侠风气不改,麾下聚集了周勃、樊哙等人,不过在沛县刘邦的游侠群体规模并不算大,当时沛县与刘邦平齐的游侠头目有雍齿,沛县真正的游侠中的“大哥”是王陵,刘邦面对王陵也是“兄事之”。作为游侠,刘邦豢养了许多门客,很显然作为亭长,自己的俸禄养不活这么多的门客,于是就带了很多门客来到大嫂家蹭饭吃,一来二往,次数多了,刘邦的大嫂就很有意见,所以在某一次刘邦再次带着朋友来到家里蹭饭,大嫂故意洗锅以此表达不满,刘邦由此十分怨恨大嫂。
我们要知道一个基本现实,开国之君的很多事迹实际上被后来者掺杂了太多的传说以及有意的编排,所以很多事情就变得十分魔幻。比如刘邦年轻时候在酒店吃酒的事迹,被记载成: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这件事是一个很显然的事实:刘邦的身份是泗水亭长,家里有钱,又是地方游侠头目,等于是在官场和民间两道通吃,这样的人物来到王媪、武负的店里吃酒,对于二者而言既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又是怠慢不得的贵客,王媪、武负怎么可能敢于向刘邦要钱,对于酒店老板娘而言,有刘邦这样的人物镇场,很多流氓地痞都不敢乱来,自然心甘情愿得烧掉刘邦的欠债,这属心照不宣的于潜规则。
最后回到吕太公择婿的问题上。吕太公是为了躲避仇家才来到沛县,在吕太公的宴席上,刘邦说出贺钱一万,门前的仆从和屋内的宾客并未出现惊诧的记载,而是让刘邦进入宴席,因为以刘邦的家庭条件,他的家里可以拿出一万钱给他作为贺礼,所以吕太公才会亲自相迎。
在吕太公看来,刘邦是一个富二代,刘家有钱,另外刘邦本身是泗水亭长,和县里的吏员萧何等人交情颇深,在民间上有众多门客,这种人足以帮助吕太公对付仇家,相比较而言,沛县县令是秦人,在沛县也只是担任几年县令就会被调走,对于吕家的后来发展显然不如刘家,所以吕太公选择刘邦并没有出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