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嘉庆帝时期清朝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当时有多混乱?

  说到清朝的白莲教,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嘉庆帝所统治的时代是清朝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里清朝出现了全面危机,在陆地和海洋同时出现民变,大批起义军和海盗纵横中国,清朝的统治秩序摇摇欲坠,这是被后人称为“嘉道中衰”的开始,也是清王朝出现灭亡迹象的征兆,我们可以看看嘉庆时代清朝所面临的局面,看看所谓“民乱”时期的清朝。

  白莲教大起义

  白莲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历史比较悠久的民间宗教,白莲教最早是唐朝时期的结社活动,渊源来自于佛教的净土宗,在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白莲宗,即白莲教。不过白莲教的教义十分复杂,杂糅了很多弥勒教、摩尼教、佛教、道教的思想,尤其是摩尼教“光明即将战胜黑暗”的教义得到了贫苦百姓的欣赏,故而传播很快。但是白莲教真正发展壮大是元朝时期,主要是元朝初年元世祖对于民间宗教都比较宽容。但是白莲教在1308年被元武宗所禁,主要还是因为白莲教发生了分裂。

  在元代白莲教分裂为了两派,一派认为要继承茅子元的宗教学说,同时与朝廷当局合作,另外一派则背离了茅子元的宗旨,选择和反抗元朝统治的下层民众合流,其中一部分人将“弥勒下凡”的观念融入了白莲教,于是白莲教徒开始频繁起义,最终使得元朝统治者封禁白莲教。但是到了元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使得农民起义军遍地生根发芽,而白莲教徒在起义军中势力庞大,最后也是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在北方摧毁了元朝的主力。不过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颁布《大明律》严厉禁止白莲教。

  但是白莲教的暗流依旧在民间流淌,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大清王朝照样走上了贪污腐化的道路,而且清朝统治下的人口的暴增,这都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加剧。这一年山东寿张的王伦发动起义,惨遭清朝镇压。不过白莲教却流传到了四川、陕西、湖北交界的郧阳山区,这一代聚集了大量逃荒避税的流民,而且人口到达数百万,但是却遭到当地官府的百般盘剥。于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了大起义,这就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白莲教大起义”。

  这只起义军流转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之间,清朝的高级将领自提督、副将以下被杀死的有400多人,耗费的军费约有2亿两白银,而且清朝的主力部队绿营在这场战争表现得极为失败,绿营将士根本无力对阵起义军,清朝最后是靠着地方政府组建的团练和乡勇才得以镇压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严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最为直观的便是财政上的亏空,直到道光帝时期清朝的财政一直处于紧缩状态,根本没有大量的钱财用于战争。

  海盗四起

  清朝虽然没有明朝时期的倭寇,但是清朝的海寇活动确实要比明朝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嘉庆年间的东南沿海海盗活动几乎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海盗的活动使得嘉庆帝坐立不安,最先开始的清朝海盗以浙江帮最为声名显赫,浙江是清朝中叶时清朝同日本、东南亚的贸易中心,海洋贸易的兴盛必然会滋生海盗,另外则是清朝的贫苦百姓在生活压力之下被迫走向大海成为海盗的一份子。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福建由于连日暴雨导致流民陷入饥荒,最后演变为福建的海盗,此后福建海盗进入浙江开始搅动局势。到了嘉庆元年(1796年),广东海盗四起也涌入浙江,一时之间浙江海盗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

  不过在嘉庆五年(1800年)六月二十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在浙江海盗聚集地台州松门山下刮起,浙江海盗在飓风中几乎全军覆没,清朝历史文献称之为“神风荡寇”,只是“神风”依旧解决不了海盗问题。因为另一群海盗还在东南沿海纵横,他们的首领就是蔡牵。蔡牵是嘉庆帝钦定的“海洋首逆”,不过他出生贫寒,属于失业农民,最后被迫出海为盗。

  蔡牵此人纵横东南沿海,是清朝水师的重要敌人:

  嘉庆七年(1802年),蔡牵进攻厦门附近的清军炮台,抢走汛炮。嘉庆八年(1803年),蔡牵前往浙江定海在普院寺进香,被清朝定海总兵李长庚追击差点被解决,最后是诈降闽浙总督玉德得以逃过一劫。嘉庆九年(1804年),蔡牵击毙清朝温江镇总兵胡振声。嘉庆十年(1805年),蔡牵攻占台湾淡水,自称镇海王,建号“光明”。此后被清军逐出台湾。嘉庆十一年(1806年),征缴海盗的重要将领浙江提督李长庚被蔡牵击毙。嘉庆十四年(1809年),各地海盗相继投降清朝,至此蔡牵成为清朝水师征剿的唯一目标,最后蔡牵自杀而死。蔡牵的死并没有意味着海盗时代的结束。

  因为广东海盗直到1810年才剿灭,但是小股海盗还在广东海面出没。广东海盗的兴起与越南西山政权有关系,当时西山政权的阮光平父子为了对付阮福映和扩大财政收入,扶持了大量的中国海盗,这些海盗加入了浙江帮,此后又加入了蔡牵帮,“神风荡寇”和蔡牵灭亡导致海盗群体损失惨重,此后清王朝招降了大批的海盗,比如张保仔、郭婆带相继投降。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海盗重新回到了广东海面。

  天理教起义

  天理教的名称十分多,比如荣华会、红阳会、白阳会等等,但是天理教划分教徒采用的模式是八卦,以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一个个支系,同时天理教属于民间宗教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这种民间宗教一般来说传播面并不会太广,但是乾隆末年的形势却给了天理教大肆传播的基础。这主要清朝入关一百多年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乞丐,尤其是清朝的京畿地带。按照《明清史》的记载,北京城的乞丐居然高达十万多人,在嘉庆元年(1796年),一夜之间饥寒交迫去世的乞丐有8000多人。

  处在社会底层的百姓饥寒交迫,只好投身于宗教以求精神慰藉,这使得天理教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域发展很好。直隶大兴县人林清是关键人物,他原本整合了直隶地区的白阳教,此后加入天理教的坎卦一系,成为天理教坎卦掌门人,最后又吸纳了青阳教的一支和红阳教的一支,使得几个教派成为天理教一分子。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震卦首领李文成和离卦首领冯克善与林清在河南滑县聚会,决定共同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天理教各大教派教首在滑县再次聚首,商定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起义,但是在天理教密谋起事时,消息走漏,起义军首领李文成和牛亮臣被逮捕,于是天理教提前在九月初七起义。

  但是在北京的林清对于李文成起义的消息一无所知,他秘密联系紫禁城中的太监刘德财和刘金等人,按照原定计划在九月十五日早晨,林清带领的天理教徒化妆成小商贩从东西两路进攻紫禁城。东路起义军在东华门外受到紫禁城官兵的阻拦,只闯入了五六人,在进入协和门、苍震门附近时被清军杀害。在西华门外,全队五六十人在太监杨进忠的引导下冲入大内,打到了隆宗门附近,但是受到了皇次子绵宁和几个亲王率领的清兵阻挡,此后绵宁调集火器营千余名官兵进攻起义军,隆宗门外的起义军惨遭失败。接着清军大索宫中,并在十七日于黄村逮捕林清,天理教在京城的起义失败。

  而在直隶、山东、河南交界处的李文成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河南的滑县、浚县,直隶的开州、东明、长垣,山东的曹县、定陶、金乡都发生了天理教的起义军活动,但是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军在同年十二月被清朝政府镇压。但是在近四个月的战斗中,天理教起义军还是严重冲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尤其是天理教首领林清发动对于紫禁城的进攻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奇迹,从来没有一支农民起义军尝试过用突袭的办法进攻一个帝国的中枢,可是天理起义军做到了,这当然给予清朝的刺激是相当猛烈的,嘉庆帝当时在正在举行木兰秋狝,当得知起义军冲击紫禁城时,嘉庆帝匆匆赶回北京,在路上他写了《朱笔遇变罪己诏》,怒斥清朝官员的官僚习气,自认无法重振大清帝国,心中的悲伤可想而知。

  结语

  嘉庆帝一生谨慎处事,这主要与他一直活在父亲乾隆的阴影之下有关系,此外他也是清朝皇家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标准君主,恪守历代先君的祖训,战战兢兢的处理国政,但是大清王朝的官僚习气已经全面加剧,官员们贪污腐化,行政效率低下,循规蹈矩,官僚气息严重,虽然嘉庆帝屡次申饬,但是依旧无法改变帝国的行政机构的模样,帝国还是处于江河日下的状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继位,只是大清江山确实到了危机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