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他是清朝落魄诗人,揭秘龚自珍的坎坷一生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龚自珍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小学语文课本里,若论哪首古体诗最热血?有一首清代诗歌,公认有资格与豪迈唐诗争风头——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这首只有四句的小诗,写于龚自珍罢官回家路过镇江时,本是一首送去道观的应景青词,却出手就是浓墨重彩,前两句哀叹大清朝“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催世道,后两句却是怒目圆睁,愤然仰天长啸“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中热血澎湃的情怀,自问世起,就激励了一代代有志青年。连上世纪末一部青春片里,都有台词生动调侃:“您说这龚自珍一辈子都经历了什么?写个诗都这么热血。”

  不过,放在龚自珍生活的晚清年代里,发出如此热血一吼的龚自珍,在他的同僚眼里,与其说是个热血诗人,不如说,是个古怪的异类。

  一、少年天才,政坛怪人

  龚自珍的家世,属于清代典型的官宦名门子弟。他生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杭州,祖父和父亲都是朝中官员,母亲段驯也是一代才女,外祖父段玉裁更是经学大家。有这良好家学渊源,龚自珍少年起就爆发出惊人才华,八岁起研究经史,十五岁时以诗词出名,成了江浙颇有名气的神童,凭着家族关系和满腹才华,以后做个饱食终日的清流官僚?这条人生路似乎铁板钉钉。

  但就是从青年起,龚自珍却是不知不觉转了性。他二十三岁时,清王朝正遭天理教动乱,连皇宫都差点被天理教端了,气坏的嘉庆皇帝下了罪己诏。之前一直乖乖读书的龚自珍呢?却愤然写了《明良论》,满篇笔墨锋利如刀,竟把清王朝上下都骂了个狗血淋头:为什么大清朝要遭这个难?就是因为“士不知耻,则国之大耻”。那为什么不知耻呢?就是因为皇帝刚愎自用,把大臣看成“犬马”,于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叫大清朝落到这地步。

  从此时起,乖孩子龚自珍没有了,从此以后,一个古怪的龚自珍,在清朝文坛横空出世。期间他连续五次会试,每次都悲催落榜。但他知名度却是暴涨,跟魏源林则徐等后来“放眼看世界”的俊才,也成了至交好友。

  如果说二十三岁时的龚自珍,还只是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写下对朝政的愤怒,那么在多次落榜的岁月里,游走各地的龚自珍,也看遍了此时大清朝从上到下的民不聊生。期间他也一度以举人身份担任内阁中书,又曾在国史馆修史,阅遍了库藏的典籍,却也从没停过忧思:清王朝此时,已绝非太平盛世,深重的危机,正阴云一般涌来。

  于是,就是在官场浮沉间,龚自珍变得越来越古怪,别人写诗作文,都是吟风弄月,他却从来是现实题材,张口就是家国命运。甚至科举考场上,还洋洋洒洒行文,疾呼国家变革。其犀利的改革主张,把阅卷考官都吓一跳。可这激愤的性格,也是常常得罪人,以至于终于考取了进士,却以“字太差”为由,被拒绝在翰林院门外,只是在内阁中书的位置上,一憋就是多年。

  二、诗文惊艳,死因神秘

  在很多同僚眼里,这个张口就危言耸听的龚自珍,确实成了个怪人。要论其最怪的事,就是写诗。

  比如龚自珍抨击现实的诗句,简直每一篇都充满“生气”。写民生苦难,他写出了“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把江南百姓的漕运负担,一口气写到泪奔。写深重的腐败,他大骂“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的雷场面,把盐商幕僚操纵官府,欺压百姓的场景真实还原。写物价飞涨,他大喊“盘中贵一钱,天上明月瘦一边”。写黄河水灾后的凄惨,他望着“云梯关外茫茫路”,痛心着“一吟游魂万里愁”。

  不夸张的说,自从清朝入关起,直到鸦片战争前夜,从没有一个清朝诗人,可以用如此动人的笔墨,真实写尽清王朝治下的世态民生。虽然他的散文成就同样辉煌,但他的诗篇,却在嘉庆至道光年间大火,以清代史料笔记形容,每当龚自珍有一首新诗诞生,京城的读书人圈子会立刻轰动,各路学子书生们纷纷传抄,就连京城里不太识字的百姓,没几天都在街头传颂。就是这么红。

  甚至以近代许多诗词名家的话说:清王朝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里被打惨?读读龚自珍的诗就可以找答案。

  但大红大紫的龚自珍,在意的却不是这些诗名,却是国家隐隐的危机。当他的好友林则徐受命奔赴广东禁烟时,激动不已的龚自珍,立刻送来了《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以其斐然文采为林则徐打气。把正压力山大的林则徐,都看得立刻燃了:“归墟一心,足坚我心”——有你鼓劲,我非把这鸦片烟销了不可!

  可龚自珍没有想到,就在送别了好友林则徐后,即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多年抨击时弊的龚自珍,竟突然被清王朝罚掉了俸禄。以《定痷先生年谱》的说法,当时的龚自珍,因为“才高动触时忌”,以至于到了家中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的地步。终于在这年春天辞官回家。多年小吏生涯,就此结束。

  但他的心,却依然牵挂着老友林则徐的禁烟战场。鸦片战争爆发后,已在丹阳教书的龚自珍,毅然决定辞去教职,奔赴抗英战场。却在1841年9月26日,突然病故在丹阳。

  他的去世,也成了晚清年间,一桩众说纷纭的谜。有人说是因龚自珍性格激愤,得罪了太多权贵。这才被人下毒杀害。“谋杀龚自珍”的疑团,还被写入小说《孽海花》里,清末时流传一时。但比起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龚自珍另一个独家贡献,却被长期遗忘:经营西北。

  三、特殊遗作,死后救国

  在清王朝许多权贵眼里,这个龚自珍是个讨厌的才子,仗着有些才华,满嘴攻击时弊,除了能写几笔诗,基本没什么实在能力。龚自珍科考时建言国事的文章,就曾被道光年间的忠臣曹振镛当场嘲笑,然后毫不留情黜落。但光绪年间的一桩大事,却终于给龚自珍正了名:左宗棠收复新疆。

  清朝光绪四年(1878),晚清英雄左宗棠率领西征军,终于收复了沦陷多年的西北国土新疆。但英国俄国列强依然虎视眈眈,新疆未来该怎么办?大清朝堂上,“弃疆”的论调依然一浪高过一浪。关键时刻,四十九年前龚自珍的一篇文章,再次走入了朝野视线:《御试安边抚远疏》。

  这篇文章,就是龚自珍在1829年参加会试时,写下的一篇关于治理新疆的文章。文章针对当时西北大地叛乱迭起的危机,提出了石破天惊的建议:如果清王朝只是照搬汉唐时代的经验,采取这种被动调兵的“镇守”方法,西北的叛乱将永无宁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西北大地建省,迁移内地人口入新疆屯垦,在这一百六十多万国土上,建立完备的行政机构。甚至,就连新疆十四个府州与四十个县的管理设置,他都事无巨细,一一写明。

  这篇奏疏,不止是龚自珍的应试文章,更是他在国史馆修史时,苦苦思考的心得。平日里对清王朝满腹牢骚的他,却永远有一颗忧国之心。他的愤怒抨击,只因忧心太深。在国史馆的无数日夜里,他精细钻研了西北大地每一条山川河流,把每一个部落的演变都烂熟于心。终于有了这篇心血力作。只是在当时,却被大学士曹振镛以“龚自珍字太差”为由,甩手扔在一旁。

  四十九年后,重新收复新疆的清王朝,面对同样问题时,终于认清了这篇奏疏的价值。1884年,龚自珍曾大力疾呼的“新疆建省”成了现实。所有的建设规划,都是以龚自珍这篇雄文为参考。自清朝中期起多次陷入叛乱风波的新疆大地,从此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时光。再也没有谁,可以把它夺走!

  比起龚自珍在晚清各类野史里,常被津津乐道的“死因”“逸闻”。这一场特殊的贡献,却更当得起后人虔诚的敬重。

  真正的爱国,不在多少漂亮的言语,更不是多么深情的表白,最真诚的,永远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一生忧国的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