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王朝都是重农抑商的策略,宋朝商贩是如何崛起的

  对宋朝商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华夏封建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历朝历代之所以要抑制商业发展,绝非忽略商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是华夏向来以农耕为本。农耕经济稳定的特点,最大程度上迎合着帝王将相的心意,因为它有着“重土安迁”“小富即安”的基因,可以十分有效地保障封建社会的稳定,使得朝廷更加便于管理。

  封建社会中有四类职业(士农工商)的说法,士是指读书出世为官,农是指从事农业的农民,工是指拥有一定手艺的匠人,商是指那些小商小贩。由此可以看出,商人在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社会的职业的最底层。不仅朝廷要对其进行抑制打压,连世人都会对它嗤之以鼻,比如白居易《琵琶行》说“商人重利轻别离”。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整体而言商人的处境基本如此。很难想象,距今1000年前的宋朝,曾经有过一段商人无比辉煌的百年历史,这话要从宋真宗取消“宵禁制度”说起。

  宋朝商贩的崛起

  客观地说,宋朝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因为与它同时并立过的朝代,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元”,北宋的疆域则是指从幽云十六州往南的地区,南宋则更小,连长江以北的地区都让金朝占领。

  此前,中原王朝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这条商贸道路自西汉开辟以来,曾经为中原王朝创造过无尽的财富。然而到宋朝时,丝绸之路已经先后由辽金所控制,宋朝因此失去重要的一条国库来源。又加上自太宗两次伐辽失利和真宗的檀渊之盟,宋朝每年要面临大量的财政支出。

  为了弥补缺口,宋真宗更改祖宗之法,下诏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一时间,宋朝的税收立刻出现成效,仅真宗皇帝在位期间,年收入已经突破数千两白银。

  宋朝的地摊经济有多完善

  宋朝的商贩活跃程度,没有任何朝代可以比拟。它是一项由朝廷直接提倡的经济活动,朝廷不但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商贸,同时还为那些商贩适当免除徭役。从北宋奇书《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东京汴梁城已经具备相当完善的商业集市,所有生活生产物品,应有尽有。

  真宗皇帝开创的集市经济,一直延续到南宋朝廷。靖康之变、建炎南渡后,东京汴梁城的繁华没有随着战火消失,却在南宋临安府得以全盘复制,南宋有本书叫《咸淳临安志》记载着,南宋时期的临安城比起东京汴梁城更加发达,形成商业集聚的模式,有专门的药市、米市、肉市、菜市、花市、珠子市和鲜鱼市。

  两宋时期的商贸集市,不但种类完备,格局规划有序,更重要的是不仅白天可以开市,晚上都可以继续做买卖。最初,宋太祖赵匡胤规定东京汴梁城的夜市最晚到三鼓时分,随着开放集市的初步成功,夜市最终变成二十四小时营业。

  宋朝经商赋税低,朝廷靠“走量”

  以往的朝代中,朝廷抑制商贸的办法,轻则采取繁重的税收,重则直接按律令充军,宋朝却不这样做。宋朝对商人十分优待,为了鼓励商贸业发展,出台过很多扶商助商的策略。

  最大的举措便是取消坊市制。以前,商贩做买卖必须在规定的地方,决不允许随意摆摊。到宋真宗时期,官府彻底放开对集市的管控,采取绝对的自由买卖,商贩觉得哪里位置好,便可以随便出摊,前提是要缴纳摊租。

  其实,宋朝官府对商人收取的赋税非常低,共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杭税2%,二是住税3%,两样加起来一共是5%的赋税。再扣去商贩的生意成本,所剩的钱财便是商人的净收入。用一句话总结,宋朝对商贸的鼓励,不是依靠个体重税的方式,而是依靠更加自由的贸易,促进商贸业繁荣,用量变来引起质变。

  皇帝以身作则,鼓励集市贸易

  宋朝对集市商贸的重视程度,古往今来十分罕见。上到皇帝后宫,下至大臣小吏无不为商贩“让路”。宋太宗雍熙三年,皇帝赵光义觉得宫城有必要修建一下,便召集文武大臣前来商讨此事。君臣说来说去,都一直认为此事还是要征求一下汴梁城内的商贩意见。因为扩建宫城,势必会影响到已经初具规模的集市,商贩很有可能会因此重新开辟商业街。

  刘延翰受朝廷委托,来到汴梁城的集市上,乔装打扮与商贩聊天。半晌的功夫,回到宫城向宋太宗汇报说“居民多不欲徙”。宋太宗一听,基本在预料范围之内,干脆打消扩建宫城的想法。

  另外,宋仁宗康定年间,仁宗皇帝巡幸出游。由于汴梁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摊,导致马车只能勉强单行通过。大臣建议暂时清理一下道路,宋仁宗不许。史书上,仁宗皇帝此次出行,“率随扈从之人,夹道驰走”。

  所以,在宋朝作为商贩有着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一点不亚于那些修身治学的读书人,不但做买卖的赋税低、利润高,连皇帝修宫城和出行都要顾及集市正常营业。正是由于朝廷高度重视发展贸易。到南宋时,整个南海诸国,有50个小国和部落与宋朝有贸易往来,发展贸易的同时,也为传播华夏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各位小伙伴,是否有兴趣穿越回宋朝,过一把“小商贩”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