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佩剑史到底是什么样的,最后为何会演变成身份标识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佩剑史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剑是兵器。而且它在中国兵器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号称短兵之王,他作为古代的一种兵器,其身有双刃,尖端锋利,可刺可斩,被广泛应用在战场以及近身格斗中,是防身护体的不二法宝。因为剑的形态长度适中,重量合适,相对来说也比较轻巧,适合随身携带。所以常被用作随身兵器。我们可以看一些种所谓的历史剧或武侠剧当中的些侠客们,他们一般都会配剑。

  至于佩带的形式,早期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剑都不太长,所以佩带的形式以实用为主。我们从早期的先秦文物古籍当中可以看到古代佩剑的形式。古代的佩剑通常都是悬挂于腰间,而且比较短,没有剑鞘,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差异,早期配剑一般都是在剑柄尾部设圆环,将绳子穿入圆环系在腰间,更像我们现代的匕首,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刀,大刀的手柄后面也有圆环,早期的剑也是这样设计的,其实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因为你想,当时没有剑鞘,如果没有圆环的话,就不好带在身上了。

  剑鞘实际上是西周晚期以后才出现的,有了剑鞘之后,剑刃和剑尖对于对人的伤害就会大大降低。而且铸造水平提升,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而且硬度更高韧性更好的铁器逐渐开始出现,所以剑的长度就变长了,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剑的长度就盲目的加长到三尺以上,最出名的尴尬出现在荆轲刺秦时,由于剑太长,秦始皇差点因为没拔出剑被荆轲刺死……据说他的剑长四尺,基本上都130公分长了,从铸剑技术来看,秦国的武器铸造技术领先别国太多,所以秦军武力较其他列国更强,即便是普通的三尺长剑按现在来看的话都一米了,虽然看起来更威猛,但是随身携带的实用性的确变差了,不好拔剑了。当然,有了剑鞘之后,佩剑的形式也就更多了,最常见也是最潇洒的就是在剑鞘上设置环或扣穿绳以合适的角度,系在腰上,不仅是方便携带,也更潇洒了。

  当然在一些漫画和武侠片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佩剑的方式,就是把剑背在身后,斜挂在肩上,这种佩剑一般来说比较大或长,背着会更容易携带,另外,这种背剑的方式行动起来更便捷一些,不会被剑的长度所羁縻,尤其是在丛林地带,大大的提高了实际的运动适应性,所以这种方法对于气候温湿,衣着单薄。在丛林中生活的人来说的话,比腰间佩剑更合适,如中国的云贵两地会比较多一些。由此来看的话,实际上剑的形制和佩戴的形式实际上是和地域、时代相关的。而且,由于剑的实用性和作为武器的威慑力,剑在中国古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是谁都可以携带的。

  实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剑作为金属武器,其材料乃至锻造工艺都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的起的,即使是富有四海的西周王庭,对剑的使用佩带也是由硬性规定的,“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无事则不带剑”,按照这种制度,富有天下的周天子也只能在二十岁以后佩剑,而诸侯则只能年满三十岁,士大夫则满四十才能佩剑,而普通人只有在战争时期上战场才能佩剑,平时是不能佩剑的,至于奴隶,啥时候都不行,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周王室没忘了牧野之战中奴隶的伟大作用吧。

  但剑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的确从近三千年前就开始了,当然到了春秋战国礼乐崩摧,这些限制也就没有了,秦国尚武,最早允许百姓佩剑,大马路上是个人貌似就会佩剑,但其实影视剧中还是夸张了一点,以铸剑的工艺水平而言,佩剑普及化的时代还远未到来,当然也不排除那种拿根铁条磨一磨就说是剑的情况,到了汉朝以后呢,剑的数量就更加的少了,也是和当时的汉朝对武器的限制是有关系的,另一方面官员佩剑也成为官员的常服配置之一,某种意义上来看,在汉初只要你有剑,基本就意味着你是当官的,所以朝廷逐渐控制剑在民间的使用。

  但在这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应用慢慢变得丰富起来,剑实际上慢慢的退出常用兵器的舞台,但是由于这种身份象征的意义,从魏晋以后,由于士大夫阶层重文轻武,剑也就逐渐从实用的武器过渡为礼仪配饰了,在这以后的剑多以礼仪的面目出现,剑的形制也更多丰富多彩,到了唐朝,剑术的技艺升华为剑舞,成为诗书一般的存在,文艺性大于实用性,不知道算不算剑的悲哀。而剑的形制也演变的多种多样,根据配饰的宝石、金饰珍贵度不同,成为相应的身份象征,这对剑来说又不知道算是幸运还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