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朱瞻基缔造的“仁宣之治”,盛世下埋藏着哪些隐患?

  朱瞻基,即明宣宗,他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与父亲明仁宗朱高炽共创了“仁宣之治”,但他也为明朝的衰落埋下隐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明朝的历史上,土木堡之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自它以后,明朝逐渐走向衰落,纵使有几位皇帝试图中兴,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了。

  谈及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专权的大宦官王振和昏庸的皇帝明英宗自然难辞其咎,但本文认为,还有一个人,对于明朝在土木堡的失败是负有重要责任的,他就是明英宗的父亲,宣宗朱瞻基。

  让朱瞻基承担明朝在土木堡的失败似乎有点牵强,毕竟朱瞻基是朱棣选中的好皇孙,称得上是文武双全,还一手缔造了“仁宣之治”;而且,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瞻基早已死去,按理说怎么也轮不到他来负责。

  然而,顺着历史的脉络,探究朱瞻基仁宣之治下明朝的暗流涌动,其实可以发现,土木堡上处处都有宣宗皇帝朱瞻基的身影。

  一、朱瞻基和仁宣之治

  想弄清楚朱瞻基与土木堡之变的关联,要先从朱瞻基和他缔造的仁宣之治说起。

  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仁宗皇帝的长子。由于深受朱棣的喜爱,所以朱瞻基很早就被册立为皇太孙,并跟随朱棣征讨蒙古。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性格宽厚,上台以后施以仁政,以解决朱棣连年征战对国家的负担。尽管朱高炽身体状况不佳,只即位数月便驾崩,但他已经为统治奠定了主基调:宽和,仁怀。

  朱瞻基上位以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沿袭仁宗的仁政,实行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革除了一大批冗余的机构和官员,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了发展农业,朱瞻基继续了从洪武年间就开始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并减免了一系列赋税。

  在宣宗时期,大明的朝堂上可谓人才济济,内阁有大名鼎鼎的“三杨”,武有英国公张辅,还有于谦这样的大才。这样的繁荣局面,离不开朱瞻基的虚怀纳谏,重视人才。

  在朱瞻基的英明统治和一众贤臣的辅佐下,整个大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开启了又一个盛世:仁宣之治。

  二、盛世下的暗流涌动

  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并非虚名,在他执政期间,明朝的经济确实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在这盛世下面,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边患是明朝后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正是边患,将明朝的血一点点抽干,最终将明朝送进了坟墓。而朱瞻基,这位马背上长起来的皇帝,却对明朝后期的边患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朱瞻基即位时,明朝还有朱棣的底子在,明军依旧是东亚最强大的军队,北部的蒙古部落并不是明军的对手。这一点从宽河之战中宣宗仅以数百骑就让兀良哈部全部投降就可以看出。

  朱瞻基从小就被朱棣带在身边,曾数次北征蒙古,他即位之初还平定了叛乱,所以说朱瞻基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然而,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所以朱瞻基主张罢战请和。

  朱瞻基罢战对于减轻百姓负担,短时间内稳定边关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他的主和思想也给了蒙古人强大的机会。

  瓦剌部的脱欢首领就趁明朝收缩北部边防的机会,大举扩张自己的实力,并逐渐侵蚀明朝的边界。后来,瓦剌部竟坐拥大军数十万,于土木堡全歼明军精锐,还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愚蠢不能归咎于朱瞻基,但朱瞻基在边防上的不断收缩,确实为土木堡埋下了隐患。

  除了边防收缩,宣宗的军队改革还影响了战斗力。朱瞻基的本意是想打击军队的腐败问题,但朱瞻基总是宽容对待问题军官,在军屯所制度上也没有建树,导致明朝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不再像朱元璋时期和朱棣时期。

  除了北部边防,宣宗还下令停止下西洋,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朱瞻基当然有许多理由去中断下西洋,但他的决定终究还是让明朝失去了海军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让倭寇有了可趁之机。

  宦官干政,则是另一大明朝弊病。从王振到魏忠贤,明朝中后期的朝堂几乎就是官僚集团与宦官斗争的舞台。宦官的存在不能说毫无意义,魏忠贤的功过至今还在争议,但必须承认的是,宦官干政对于明朝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朱瞻基是为宦官专权打开第一扇大门的人。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为了避免宦官干政,下令宦官不得读书认字,然而朱瞻基却打破了这条禁令,让宦官们读书认字,并设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的这一做法保障了自己的权力,但是却为后世宦官之祸埋下了隐患,自此以后,宦官登上明朝的权力舞台,成为明朝衰落的又一大原因。

  明朝在土木堡之所以惨败,宦官王振的愚蠢指挥和军队战斗力的低下是重要原因,而它们几乎都与朱瞻基的执政政策有关。

  毫无疑问,朱瞻基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他避免仿效祖父穷兵黩武,潜心发展经济,缔造了大明盛世,然而,由于他的全面紧缩政策,明朝的边防和国际影响力逐渐走向衰落。从这个角度来看,朱瞻基与明朝的衰落确实不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