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为什么要去巴结藩王刘安?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田蚡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汉朝的政治格局里,一直是给外戚留有余地的,他们有机会身居要职,得到皇帝的信任,甚至玩弄权术,这也是为何西汉几次朝堂动荡中,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或火上浇油,或起着正向积极作用。汉武帝早年,有过两位丞相,窦婴与田蚡,他们分别是窦太后的侄子和皇后王娡的弟弟,因为家人的背景,加上一些个人奋斗因素,升官发财,成为百官之首。
司马迁在评价这二位丞相时,不乏惋惜与讥讽的道:窦性不知时变,而田蚡应变,却太过玩弄权术了。《汉书》说,淮南王刘安来到长安,时任太尉的田蚡亲自跑到霸上去迎接,还巴巴地讨好道,汉武帝没有儿子,如果他死了,下一任皇帝必定是您。可见,田蚡“好权术”已经好到骨子里。
但是说到底,他毕竟是汉武帝的舅舅,为何会抛开侄子去亲近一个藩王?
首先,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史记》记载:
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侄。
田蚡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常常去和魏其侯,也就是窦婴喝酒,跪着侍奉,仿佛是他的子侄一样(当然,这里不排除史书故意夸大其丑态的情况)。
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谄媚之举,可是放在田蚡的整体人生规划里,又有两点深意:
其一,田蚡的姐姐贵为皇后,即便是更早的时候,她也是很得宠的妃子,他会没有出头的机会吗?当然不会,耐心表现,总会成功。那为何要费力讨好窦婴?不过是因为“快”罢了。彼时窦太后掌权,凭借窦家提携,田蚡能更快速的出头。
其二,到武帝登基时,田蚡成了天子的舅舅,他却迅速“改头换面”,处处与窦婴争高下、过不去。这恰恰证明,早年的依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真心。
由此看出,田蚡这个人,巴结别人,不一定是真服气,更可能是因为利益。淮南王位高权重,贵为一方诸侯,因此成为拉拢对象。
其次,众所周知,武帝第一个孩子来得很晚。陈阿娇做了几年皇后,因为没有生育而被非议不断。卫子夫进宫一年,生下刘据,而那时候刘彻已经二十八岁,步入中年了。
西汉有个前车之鉴:惠帝体弱,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留下像样的孩子,被吕雉扶持登基的儿子,也因为还是个娃娃,无法确定其能力而被大臣质疑,这究竟是不是老刘家的血脉。
因此,即使武帝身体健康,中年无子依旧是个不小的隐患。田蚡是一个擅长投机的人,这类人与寒窗苦读的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更乐于去营造人际关系。在他们看来,藩王的提携,有时候比一篇策论更有效果。
田蚡对淮南王所说,一半是恭维,一半也是现状。这是在给自己以后铺路。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彼时田蚡的人生状态。《史记》中说,在霸上迎淮南王这幕,发生在田蚡做太尉时期。而这个太尉,却不是他的最初所求。
公元前140年,武帝原丞相卫绾退休,田蚡和窦婴都是热门人选。田蚡的优势是,得到武帝的信任,且有王太后为自己撑腰。可是窦氏家族在朝势力根深蒂固,归附者、维护者众多,根本无法对抗。
前面说过,田蚡的性格中,有很乐于“委曲求全”的一面,这总能让他尽可能的得到更多利益。田蚡于是向王太后进言,自己不争这个丞相之位了。但是不争,不代表不想。王氏与窦氏两大外戚间的较量,刚刚拉开。
汉景帝时代,淮南王在七国之乱中得到幸存,他在自己的封地优待百姓,广招能人,是一个名气较大的藩王。田蚡巴结他,倒不见得真的有反心,而利处却是能分析出的:
1、拉拢一个不错的朋友,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压倒窦婴。
2、如果武帝一直无子,那么很可能汉朝会乱,而他率先跟藩王交好,以后也可谋划不错的出路。
然而,田蚡不是那个下棋的人。玩弄权术的人,或许每一小步,都走的机关算尽,却无法拨弄大局。窦太皇太后去世,窦家倒台,窦婴去世,田蚡很快也患病而亡,这俩人斗了半辈子,也不过是人臣而已。武帝对舅舅没有怜悯,只说一句“他要是活着,也该灭族了。”说到底,外戚都被皇帝铲除了,藩王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