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锁口山前立下此碑,二百余年里无人敢损坏,到底是何用意?

  甘露庵又名甘露寺。在一处偏僻的临湖岸边,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庙。现位于包家河下游锁口山,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僧清振兴建。甘露庵有前后佛殿,殿有钟、鼓、佛龛及佛像,大殿两厢有寮房数间。道场上左侧建有真武祠,右下侧修有土地庙,庵前106步台阶直上锁口山顶。清朝雍正年间,僧清振在此圆寂,其弟子建庙于百步阶顶上,称“玄天祖师庙”。此后,成为香客不断的佛门胜地。“文化大革命”中,大殿改作锁口山小学教室,禅房、寮房现为民居。

  包家乡有一条流向淮河的包家河,在包家河的下游,原锁山村的东河岸边,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小山,山似鲤鱼形,山脊酷似鱼鳍,鳍翅伸展,口朝北斗,谓之锁口,锁口山因此得名,人称“锁口山,山锁口,锁住鲤鱼朝北斗”。关于锁口山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包家河是一条小溪,在这条小溪里,住着一条鲤鱼精,一到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就出来兴风作浪,一会儿倾盆大雨,一会儿狂风大作,原本土地肥沃、百姓生活殷实一方乐园,就给这条鲤鱼精糟蹋得不成样子,上千亩的良田沃土全部变成了河沙滩,一条小溪也变成了宽近一华里的山槽,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一日,玄天祖师路过这里,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出面拯救这里的百姓。鲤鱼精又出来害人了,顿时昏天黑地,大雨倾盆,百姓的庄稼又面临被毁的危险,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玄天祖师一声大吼:“畜生,汝胆敢危害人间?”,鲤鱼精一看,是玄天祖师,顿生胆怯,但却不愿缚手就擒,竟和玄天祖师斗起法来。这条鲤鱼精的法力也非常厉害,和玄天祖师斗了几百会合,不分胜负。围观百姓非常着急,其中有一个胆大的百姓,情激之下,从河里捡起一只乌龟,扔向玄天祖师。祖师赶忙接过,重重砸向鲤鱼精,正中鲤鱼精腮边。这下砸中了要害,鲤鱼精跪地求饶。玄天祖师本着仁慈之心,放过了鲤鱼精,让他幻化成了一座南北走势、口朝北斗的小山,也就是现在的锁口山,正好堵塞了被大水冲成的河道,泛滥的河水被止住了。

  玄天祖师为了警告鲤鱼精不要再作乱,将乌龟化作一块龟石,埋在锁口山脚下一户人家屋基下,相传这户人家虽住在河中间,由于有神龟护佑,不管包家河涨多大的水,他家房屋都不会被淹。住在周边的群众百姓为了感谢玄天祖师,就在鲤鱼精的嘴上建造了一座很有气势的“玄天祖师庙”。

  在鲤鱼精的腮边上建造了甘露庵,在鲤鱼精的上下嘴之间建造了一百零六级石头台阶,使它上下嘴不能合拢,唯一使鲤鱼精保持灵气的,就是它两只眼睛,也就是现在的鱼眼井,老人们说:不管是大涝三年还是大旱三年,这两眼井的水永远都是那么满,那么清澈。

  包家的甘露寺,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它位于岳西包家乡锁口村,面对包家河,背靠锁口山,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景致美轮美奂。包家甘露寺原属于六安地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甘露庵现在在岳西有二座,一座原属潜山县。

  从孤峰东面观看,似鱼头仰望天空,故该处景观称为鲤鱼朝北斗。有称“锁口山,山锁口,锁住鲤鱼朝北斗”。

  鱼头下脊背东延,怪石嶙峋,视野开阔,是观日出的最好地方。

  西面峰脚有井水两眼,似峰巅鲤鱼之尾,形成巨鱼翘首望日之态。寺前阶地宽阔,一条山道穿过寺旁,沿着叠嶂山峦通往六安霍山县。称为奇特的是,甘露寺院前方有一孤蜂,奇兀险峻,形状相似宿松小孤山,上面建有祖师殿,上下陡壁建有一百零八级直线台阶,如同泰山十八盘之形、黄山一线天之势、九华山肉身殿之态,行人经过此处莫不驻足观望,兴叹自然界的奇妙。

  今天卒子介绍的碑记,立于甘露庵庵门前。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劫难,史料缺失,仅存的几块石碑上记载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几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可以推测建寺年代至少在清朝或更早一些。甘露寺的规模不大,布局为前后两进建筑。前殿正面供奉弥勒佛像,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四大护法。穿过前殿,经过养生池来到后殿即正殿,大殿立着三尊大佛及十八罗汉、侧殿供奉观音与药王佛像,正殿两侧布置僧房、寮房、厨房、储物房多间,布置紧凑,精巧玲珑。

  据甘露寺门前的碑文记载,此碑应是重修山门时所立,由包家乡的包贤武、王玉正、包明武、包绳武等人共立,意为求远碑记,在立过碑文上看,后若损坏,原立人补立。为清朝六安地区包氏百姓告示碑记,时间为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历史沧桑,蹉跎岁月,甘露寺的往昔即是印证。据民间传说,清朝初、中时期,该寺香火旺盛,僧客众多。

  随着时光流逝,经历多次损毁重建、香火断续的盛衰历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寺仅存一间破殿。

  据了解,甘露寺法德大师俗姓徐,名明德,1932年8月生,属猴。生前爱静思,乐于助人。法德大师前往现在的甘露寺朝山进香的时候发现该寺无僧人敬奉佛祖,遂转入该寺,决心重整寺院,再塑菩萨金身。也有一说是法德大师于1988年看到甘露寺现状后直接从辞别安庆迎江寺的修炼来到甘露寺。甘露寺原为甘露庵,庵中有尼姑修行。乾隆初年,锁口村有包氏为庵中居士。乡民包贤武、包明武、包绳武与王玉正等人乃捐资修缮庙宇。乾隆时期工程竣工,重修了山门、寺东西两侧的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