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此人被处以髡首之刑,他儿子长大后却抹黑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名臣,他文韬武略俱佳,出将入相,用兵治国都是一时之翘楚。然而人无完人,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自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乎其神,无所不能。他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夫俗子,尽管才能出众,也无法做到百战百胜、滴水不漏,他也曾有过失手的时候,六出祁山的第一战,就结结实实吃了个大亏。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蜀汉渐渐从夷陵之战的创伤中恢复了元气。诸葛亮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发起了第一次北伐,意图夺取陇右地区,进而威胁关中。这是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挑大梁发动的第一场战役,也是蜀汉第一次主动出击曹魏,意义十分重大。

  诸葛亮用的是三路出兵、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的一套组合拳。老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担任佯攻,从汉中经过斜谷威胁关中,吸引曹军主力。参军马谡带领一路人马,占领街亭重镇,一则威胁陇右诸郡,二则担负阻击曹魏援兵任务。他自己则带领一路人马,猛攻魏国重镇祁山堡。

  诸葛亮的此次战役组织,可谓非常精妙。此战的真实意图,是攻取祁山堡。为了保证他这一路能不受干扰全力攻克祁山堡,诸葛亮分别设立了赵云的佯攻兵团和马谡的阻击兵团,作为祁山堡战场的外围屏障,牵制、阻击曹魏的援兵,破坏曹魏对祁山堡的救援。如此一来就能为攻取祁山堡赢取足够时间。

  谁也没料到,那个颠扑不破的“木桶理论”再度发挥作用,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绳子先从细处断”。三路人马中,军事经验最为欠缺的马谡一路,出了大岔子。魏国名将张郃带领援军救援祁山,在街亭遇到马谡阻击。纸上谈兵的马谡,愚蠢地选择了“居高临下”的战术,全军驻屯山顶,结果被张郃切断水源,不战自乱,在张郃的猛攻下大败亏输。街亭失守,直接导致诸葛亮侧后方失去掩护,被迫半途而废匆匆撤兵,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战后诸葛亮追究失利责任,马谡首当其冲成为罪魁祸首,被诸葛亮斩杀。马谡手下的将官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惩治,一个姓陈的武将也被撤职下狱,沦为囚徒。虽然他保住了性命,但活罪难饶,《晋书》记载,诸葛亮对他处以一种“髡首”之刑。所谓“髡首”,在现代人看来很难理解,就是把一个囚徒的头发全部剃光。

  剃光头算什么刑罚?须知当时是在古代,儒家思想有一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说,因此古代给人强制剃光头,被认为一种带有侮辱性的惩罚手段。一个被处以“髡首”的人,头发一时三刻又长不出来,让别人一看便知是有罪之人。这个姓陈的武将有一个孩子,名叫陈寿。看到父亲满怀痛苦的样子,小小年纪的陈寿对诸葛亮非常愤恨。

  结果多年之后,陈寿长大成人,成了一个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文人。三国灭亡后西晋建立,陈寿成为西晋的史官,受命编修《三国志》。在编写有关诸葛亮的章节时,尽管诸葛亮当时德才兼备的贤明形象天下皆知,陈寿挖空心思挟私报复,在书中刻意诋毁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结果后世人读了《三国志》,都认为诸葛亮原来不善用兵,打仗是外行,诸葛亮被陈寿的8个字成功抹黑一千多年。实则这完全是陈寿的挟私报复所致。诸葛亮虽然不能百战百胜,但客观而言,他的军事才能并不弱,他主事期间,使得弱小的蜀汉完全取得了对曹魏的军事压制,就是明证。陈寿的这种行为虽然被后人记录到《晋书》中,但《晋书》的影响力远不如《三国志》,结果让诸葛亮不善军事的名声几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