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当初的疆域那么大,明朝为何没有完整的继承下来
元代当初打下的疆域那么打,明代推翻元代之后,元代的疆域明代为何没有完整的继承下来?,明代和元代版图差距为何那么大?明代疆域为什么越来越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前言:
如果要问在中国历史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哪一个,答案肯定是元代,这是毋庸置疑的。整个元代的面积分布,东到朝鲜一带,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到,北到贝加尔湖一带,整个国家的面积加起来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那么为什么中国到后来没有能够把元代的面积版图全部继承下来呢?想要了解这个原因,我们就只能从明代的历史上去寻找答案了。在明代建立之后,对于那些原本是属于元代管辖的吐蕃各部、缅甸土司、征东元帅府、关西七卫等地区完全不重视,只是满足于简单的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就导致1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版图,直接缩减到只剩下400万平方公里。
丧失蒙古各部,减少了400万平方公里
明代在建立之后,元代在北方还有一些残余势力,这些残余势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元顺帝的主力部队大部分都集结在大漠地区,而东部是纳哈出,其西北是扩廓帖木儿。那时的蒙古还没有放弃皇帝称号,因此遭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猛烈进攻。在刚开始发动的几场战役之中,明代的大军都取得了胜利,从而使得漠南河套地区都落到了明代的统治之中。1372年,徐达、冯胜、李文忠几人在朱元璋的派遣下,各自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三路开始向北元发起进攻。此次出征就不像前几次那么顺利了,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朱元璋一方兵力严重受损。因此,朱元璋认为蒙古一时半会是很难攻克下来的,于是就主动放弃了再继续动用兵力去攻打蒙古,接着又下令让大军延长城沿线驻扎,并且还不断地修建城墙,变进攻为防御。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策略来应对蒙古,才使得蒙古一直没有被攻下,明代前后和蒙古总共征战了200多年的时间。后面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蒙古越来越强大,基本上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都被蒙古占领了,也是从这个时候,长城就变成了蒙古和明代的一个分界线。
大兴安岭的两侧,就是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在这段区域内分布着三个蒙古部落,它们分别是乌齐叶特、兀良哈部还有一个翁牛特。元代末年时期,纳哈出带领着20万蒙古大军驻扎在这个地方,也是北元残留下来的三大势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被打的实在不行了,于是纷纷选择投降。第二年,蓝玉还开始出兵去北伐,前去征讨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一直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代在这个地方册封了三大王公,其中包括朵颜、福余和泰宁三卫,历史上把他们称之为“兀良哈三卫”,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朵颜三卫”。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兀良哈三部在第二年的时候就背叛了明代。从此之后,兀良哈就一直被明代和蒙古夹在中间,总是在这两大势力之间来回周旋,摇摆不定。最终兀良哈看着瓦剌、鞑靼日渐强盛起来后,就彻底地选择投靠向了蒙古。
在嘉峪关以西的各个地区,分布着察合台王系的蒙古王公贵族,总共加起来有7个。朱元璋在攻打扩廓帖木儿取得胜利之后,就开始派遣使者来招抚安扎在这里的蒙古王公贵族们,最终把这几个7个蒙古王公贵族册封了7个卫,他们分别是安定、曲先、阿端和罕东、哈密、以及沙州和赤斤蒙古,在历史上,他们被称为“关西七卫”。但是明代并没有派任何的一官一职来管理他们,也没有在这个地方驻扎任何的大军。明代还想尽一切办法来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彼此之间开始猜忌、产生矛盾,最后再开始彼此互相残杀,朱元璋压根就没有把他们当作是自己人来看待。因此,关西七部们在内心深处也没有完全服从于明代,明代对他们下的什么号令这些他们也从来没听过,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残害那些明代派来的使者。最后等到瓦剌强盛之后,关西七部就纷纷投降到了瓦剌的麾下。后面瓦剌也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之后,吐鲁番也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开始日渐强盛起来,不断地向哈密等部发起了多次进攻,而这期间,明代就只派遣过一次大军前来协助他们。最终等到了1513年,哈密就被吐鲁蕃给打败了。明代的势力范围就再进一步地缩短了,这次就直接退缩到了嘉峪关以内的区域。
丧失吐蕃,又减少了250万平方公里
1239年,蒙古军在窝端的率领下正式进入到了吐蕃地区,于是原本就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吐蕃势力就开始土崩瓦解了,他们都无路可走,最终纷纷都选择了投降蒙古。1247年,萨迦。班智作为吐蕃的宗教首领签订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在该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吐蕃从此之后就隶属于蒙古汗国了。到了1271年,忽必烈就正式地向外宣布他将要继承为中国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了元代。而元代的宣政院就要负责管辖吐蕃等地区,并且同时还在西藏地区清查所有的民户、接着又设置了驿站、开始征收当地的赋税、也派了大军驻扎在此地、还任命了一些官员,历法和刑法也得到了一统。元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在它的下面还设置了十三个万户府,还有若干个千户所。就以上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正式地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真正地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国的管辖之内,成为了中国的领地。
朱元璋建立明代后,就一直不断地派遣使者去到吐蕃地区对他们进行劝说,让他们投降到自己麾下,也希望可以继承当初元代在吐蕃地区的管辖权。最开始的时候确实还是有一点效果的,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作为乌斯藏宗教的首领在洪武六年的时候来到了南京。明代并将其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到了1372年,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又被朱元璋册封为了“灌顶国师”。因为这些宗教首领全部都在明代得到了册封,又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于是当他们几人回到吐蕃之后,就开始有更多的“高僧”想像他们一样得到那些好处,就纷纷开始不远万里地来到明代,请求明代给他们册封一个名号。到了永乐时期,明代就将这些高僧册封为了八大法王,这八大法王分别是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大慈法王、赞善王、阐化王、闻教王、护教王和辅教王。
其实实际上,明代此次册封的都是一些道行比较高的高僧,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僧官”,那时候的明代还没有达到世俗的层面。而明代一直都不太了解吐蕃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从来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前去西藏管理当地的政治。那时候吐蕃地区的马比较健硕,明代为了能够获得吐蕃地区的马,就下令允许明代内部的人可以和吐蕃地区的人进行“茶马贸易”,这样一来双方都可以受益,后来为了能够让茶马贸易能够进行得更加地顺利,明代还在川西地区修建了驿站。但是明代和吐蕃两者之间除了平时有一些茶马贸易之外,剩余其它的一些民间经济交流基本上都是被明令限制和禁止的,这个政策和明代对外关西七部、女真族地区还有兀良哈三部的政策基本都是一样的。因而,对于吐蕃来说,它也从来没有在明代这里得到过归属感。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可以说吐蕃就从来没有被纳入到明代的版图之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明代后期,在吐蕃,蒙古人就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的大汗和宗教首领基本都直接无视了明代的存在,最后都纷纷开始选择向远在东北的皇太极称臣。
丧失了黑龙江流域地区,直接损失了200万平方公里
当初在元代时期,黑龙江流域地区还是属于辽阳行省的管辖之地,总面积加起来总共达到了200万平方公里左右。还在黑龙江的入海口的的特林处,元代设置了一个征东元帅府。后来在元代灭亡之后,这个地方有一段时间没有人来管理,就一直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明代建立之后,刘益作为辽阳行省的长官,他便选择了向明代投降,随后,朱元璋就在这里建立了辽东都司。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地把黑龙江流域控制在明代手里,就前后多次派遣使者去到女真族地区去进行招抚。但是朱元璋也仅仅就是多次地招抚他们而已,朝鲜则不一样了,他们直接是派出大军去进行攻打,后面甚至把疆域向北移动到了鸭绿江的沿线上面,并且还设置了“东北六镇”和“西北四郡”,朱元璋和朱棣都没有什么其它的应该办法,到最后也只能表示默认了。
到了永乐时期,明代对女真族展开的一系列招抚也开始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女真族的众部落都纷纷开始表示要向明代称臣。于是朱棣就在1411年的时候,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位置就和之前元代征东元帅府的地址一样,都在特林,其实这个很明显就可以看出,这种行为就是对元代政策的一个继承。不过明代对女真族地区的管辖控制还是非常有限的,后面到了1434年的时候,明宣宗时期,他就开始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方针,因此,奴儿干都司就被下令撤回到了辽东地区。这也就明显地标志着,明代已经对黑龙江流域死心了,已经彻底地放弃它了。
在女真族开始表示要归顺于明代的时候,明代也像对待之前几个归顺他们的民族部落一样,也将这些归顺的女真族册封为了卫,长时间一来,明代册封的卫就越来越多了,到后期这个卫的数量甚至高达384个。但事实上,明代自从把奴儿干都司从黑龙江流域撤出来之后,就再也没有派遣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去管理、驻扎在黑龙江流域,而明代的军事这些也基本都退缩到了辽东区域。为了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明代还在辽东地区修建了一段长达1900多里的辽东边墙。并且明代还明令禁止女真族和汉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整个女真族里面,就只有他们的首领可以到明代来进行“朝贡”贸易。后面到了明英宗时期,这些女真族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就准备开始对辽东地区发起进攻,此事一发生,明代和女真族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从最开始的“君臣”关系,变成了现在的敌对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的战争还延续了100多年的时间。
在缅甸的攻打之下,中南半岛土司失陷,再次损失100万平方公里
元代时期,忽必烈总共对缅甸发动了两次战争。在战争之中,就刚好遇到缅甸蒲甘王朝发生分裂,于是元代就在缅甸附近一带设置了很多土司,就比如说邦牙、蒙光、云远、通西、木邦、蒙憐、孟广、蒙莱、孟併等,这些都是归属于云南行省来直接管辖的,这也是在东南亚第一次进行土司设置。除了缅甸以外,元代还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都设置的有土司。在泰国北部有八百宣慰司、车里(彻里)路军民总管府、蒙庆宣慰司,在老挝也设立了老告军民总管府。元代设置的这一系列土司,主要是泰族(也就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傣族,在缅甸又被称为掸族)聚居的地方,他们之间的语言都是相通的,文化这些也比较相同,地域之间也是连接在一起的。就算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缅甸的人们依然把这些地区叫做“掸邦”。
明代在建立之后,在1382年时就平定了云南,于是就又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岛去对他们进行招抚,从此就向外宣布他们继承了土司政策,于是,这些土司几乎全部都接受了明代的册封。后面到了永乐初期,就总共形成了10个宣慰司,这10个宣慰司分别是缅甸、孟养、木邦、大古剌、车里、底兀剌、老挝、底马撒、麓川、八百。但是面对这10个宣慰司,明代依旧没有派出任何的一兵一卒又或者是一官一职去到这些地方去进行管理。虽然此次册封的这些土司从名义上看来是隶属于云南的,但是却一直被称为“外夷”。明代和这些土司之间的联系主要就是靠朝贡的方式来维持的,除了朝贡的方式以外,其它的方式就基本没有了。因此,明代对这些土司的控制强度和对云贵高原的土司的控制强度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大一截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进行什么控制。
在永乐时期,缅甸也开始进入到了南北朝时期,它的南部是勃固王朝,它的北部是阿瓦王朝,这两大王朝之间一直不和,一直处于相互混战的局面,并且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大概有四十年左右。当时的缅甸并不是只有这两大王朝,除了这两大王朝之外,还有东吁、孟密、木邦、阿拉干、孟养等国,虽然在名义上,它们其中有些是接受了明代的册封,但是实际上却是缅甸的诸侯之一。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勃固王朝也开始渐渐地兴起,它的兴起也使得大古剌、底马撒、底兀剌这三个宣慰司,就直接和明代之间断绝了一切地联系。
到了明代后期,位于缅甸中部的东吁王朝开始崛起。到了1551年,东吁王朝又直接消灭了阿瓦王朝,事情发展到了这里,缅甸就再一次地宣告了一统。1556—1557年,东吁王朝又再次取得了胜利,前后攻克了翁榜、孟养、孟密、孟拱、孟别、孟乃、良瑞、耀绍等地,当地的掸人们纷纷都开始归顺。到了1581年,东吁王朝的属国已经多达51个。从此之后,东吁王朝开始不断地向明代的“外野”宣慰司发起进攻,明代也派出了大军前来迎战,他们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很久,直到1606年才开始有所好转,最终的结果就是,缅甸占据了木邦,此事也就标志着云南的“外野”土司全部遭到了沦陷。
结语:从上面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元代留下来的疆土,之所以到最后都没有被明代完全占为己有,并不是因为明代看不上它们,也不是明代主动放弃与那些元代残余的势力来争夺这些地方,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明代能力不够,他没办法将其占位己有。也正是因为明代的实力不够强大,所以才会出现元代的残余势力一直与他们并存的局面。并且元代的残余势力一抓到机会,就会疯狂地向明代展开反扑。由此可见,当时的明代在北方边防的形势,应该还是蛮严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