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南梁

  《琅琊榜》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大通”是梁武帝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

  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许是因为大多朝代太过“短命”,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为人熟知。不过,细读历史后会发现,其实南北朝的精彩纷呈并不逊于风云三国、盛世大唐。

  南北朝,其实南朝和北朝并存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42年时间,即从439年至581年。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的刘宋形成对峙之势,真正意义上的(或狭义上的)南北朝才正式开始。而581年,杨坚代周建隋,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已经结束了。

  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方,而南方的社会文化要比北方安定繁荣得多。在北方,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因民族矛盾太过尖锐,一直战乱不止。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促进了胡汉融合,缓解了这一矛盾,使得北魏国力得到很大提升。不过,自孝文帝去世(499年)后,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国势急转直下。在南梁建国初期,北魏开始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内乱,直至北魏分裂。而在南方,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南方政权成为汉族政权的代表和延续。虽然出现了“元嘉之治”、“永明之治”等治世,但由于皇权斗争,宗室血案屡见不鲜,政权更迭频繁,致使南弱北强的格局日趋严重。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登基(502年)后,任用贤才,勤于政务,这一局势得以改善。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就发生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而剧情主要涉及两个时间点,即12年前和12年后。

  故事开端:12年前,南梁大通年间,北魏兴兵南犯,大梁的赤焰军少帅林殊(胡歌饰)随父为国出征,却因奸佞陷害、梁帝听信谗言,结果七万将士含冤埋骨梅岭。

  故事正式展开:12年后,化名梅长苏的林殊(胡歌饰)已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的首领,他再次矫饰身份,化名苏哲,背负着巨大的身世秘密和血海深仇重回帝都,报仇雪恨,洗雪污名,同时襄助靖王夺嫡登位。

  无巧不巧,历史也在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

  534年是这两个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

  534年(有说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如果以534年为界限,剧中的“12年前”在北魏分裂前,“12年后”在北魏分裂后。这一节点在电视剧《琅琊榜》中也得到体现:12年前,赤焰军对抗的是北魏军;12年后的再两年,赤焰冤案得以昭雪,林殊重披战甲、出征对抗的敌军已变成东魏军。

  不过,这样分断南梁历史并不恰当。北魏分裂确实是历史的大事件,不可能对南梁不产生影响,但南梁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走向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发生有“分水岭”效果的变化。南梁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应该是525年。

  注:历史学家认为,520年是南梁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梁武帝改元普通。在这年开始,梁武帝多次舍身出家。

  525年,萧衍的次子萧综叛梁投魏。说起萧综,他认为自己是前南齐皇帝(后来的东昏侯)萧宝卷的亲生儿子,为了不继续“认贼作父”、“为父报仇”,这才变节投魏。这件事,对于重视皇室血脉、宗室稳定的梁武帝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萧衍从此更加笃信佛教、不务政事。此时,萧衍62岁,在位24年。

  萧衍

  而北魏在位的皇帝孝明帝元诩这一年16岁,是个六岁即登帝位的少年皇帝,在位10年。一个王朝,幼主临朝,必然导致大臣专政、外戚掌权,进而幼主成年后也不得归政,接下来要么禅位,要么被篡位,最后死于非命。这条被血泪铺就的死亡之路不知有多少小皇帝走过,可惜能走出“柳暗花明”的却少之又少。元诩这个幼年登基的皇帝也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三年后被胡太后毒杀。这个肇始预示着,北魏末世之像已现。

  自孙吴政权开始,江南一直物阜民丰,虽几经战乱,但繁华依旧、文风鼎盛。自梁武帝登基,在他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南梁社会安定,“江表无事”;经济得到大发展,文化也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得以大繁荣。再加上北方“六镇之乱”(524年),北魏国内政局动荡,南梁外部军事压力减弱,南梁的综合国力已呈鼎盛之势。然而,“盛极而衰”这句千古谶言,如魔咒般如影随形,任谁也逃不脱、避不过。北魏乱象尽显,南梁还有多长的路可以走?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开端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电视剧中的梁帝听信谗言,以致赤焰军全军覆没,是因为昏庸,还是因为猜忌,此时还不得而知,不过历史上此时的梁武帝猜忌心重、昏庸佞佛倒是事实。

  萧衍“佞佛”,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自登基就开始大肆宣扬佛教、兴建佛寺,甚至几度舍身侍佛。不说他佞佛靡费多少钱财,但南梁国内佛教盛行、佛寺遍地确是事实,“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点都不夸张。所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萧衍佞佛使得南梁上至达官、下至小民无不崇佛信佛。萧衍如此崇扬佛教,究竟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宗教热情,或者是因为厌倦尘世,众说纷纭。不过,由此间接导致南朝社会政治、经济乃至社会民风的败坏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举国的“弥陀”声中,民心日趋“慈懦”。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南梁就像是一个口念佛号、手捧金子的文弱书生走在大街上,面对强盗,只有被觊觎掠夺的份儿。南梁与北魏对峙二十多年,面对出身马上的胡族铁骑,难道是用佛理劝敌人“放下屠刀”的吗?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可南梁却依然沉溺于盛世浮华的旖旎中,大梦未觉。

  534年,南北朝历史进入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高欢专权跋扈,讨伐不成,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在与百官商议后,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北魏分裂。

  其实此时,北魏并不能算正式分裂。因为,元修与高欢决裂、投奔宇文泰,不管真正的情势如何错综复杂,说到底,“胜者王侯败者寇”,元修已经形同废帝。一个形同废帝的皇帝去投奔地方军阀,身负逃亡烙印,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皇权、代表国家呢?不过,话说回来,高欢拥立的元善见就那么不受质疑吗?当然不是。在很多人看来,元修才是皇帝,元善见只不过是高欢拥立的“伪帝”而已。所以说,这个时候,北魏是处于情况暧昧、前途未明的时期,只是北魏内部的争权夺利,不是两个国家的对立争斗。如果元修成功回归,那叫“卧薪尝胆”;如果事败身死,也不过是“我方唱罢你登场”,北魏还是北魏。

  结果,历史并未如这两种假设那样发展……

  同年十二月,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而被宇文泰毒杀。第二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年号“大统”。这下好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权臣拥立的,一个是军阀拥立的,地位相当,谁也不比谁“高贵”。这时才真正是两个政权的对峙,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所以,北魏此时(535年)才算正式分裂。

  也许是北魏分裂的消息令萧衍欢欣鼓舞,也许是元宝炬登基的年号让萧衍受到刺激,萧衍在同一年(535年)将年号改为“大同”,寓意“天下大同”。在梁武帝看来,北魏“一分为二”就等于“由强变弱”,对南梁来说是大大的好事——以前对付北魏都没啥问题,现在“一个馒头掰两半”,还不是“想吃谁就吃谁”!萧衍觉得,汉人统一中原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很有可能超越刘裕(刘宋开国皇帝)以及祖逖、庾亮、殷浩、桓温,成为北伐成功第一人。可惜,萧衍错估了敌人,也错估了自己。此时,萧衍72岁,在位34年,已经进入他执政的晚期,距离他最后被囚饿死台城还有14年。

  注: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皇宫所在地,位于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北魏分裂,东魏、西魏自然各有各的“家务事”要忙,暂时无暇理会这位老人的“勃勃雄心”。为了牵制西魏,东魏方面甚至主动向南梁示好,双方互使不断。而东、西魏双方则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利,也为了尽快结束对峙、恢复安定的局面,都迫不及待地想消灭对方,甚至在元宝炬登基的当年(535年)就爆发了一场大战——小关之战。

  北魏分裂,东魏占据了原北魏绝大部分富饶之地,在土地、人口、矿产资源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魏。这些资源在北魏分裂前是全国共享,分裂后却只是东魏独享,所以,北魏分裂时,东魏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居三国之首,在军事上也颇占优势。但小关之战,高欢败北,这一优势便不存在了。

  537年,沙苑之战,高欢再次惨败。自此,东、西魏攻防态势逆转,西魏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稳住阵脚后开始东进和南图。

  538年,为了摆脱对东魏的弱势地位,西魏宇文泰主动求战,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代名城汉魏洛阳毁于一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日后隋唐的洛阳城是建在汉魏洛阳西边的新城)。虽然西魏先胜后败,损失巨大,最终退出了洛阳地区,但东魏损失了莫多娄贷文、高昂、宋显等将领,在西魏败退时也无力乘胜追击。此后,双方进入长达5年的“休养生息”时期。

  再说回《琅琊榜》……

  若以大通元年(527年)为时间起点计算的话,12年后的539年,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正式展开。

  历史上的539年,南梁处于大同年间(535年—545年),皇帝萧衍76岁,在位38年。这一时期,南梁官僚腐败,社会风气奢靡。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战争持续,大量百姓破产破家,男丁为避兵役徭役甚至出家为僧,以致劳动力缺乏、兵源不足。南梁在此种情势之下,经济衰退、战事不利,频繁加重赋税、征兵征粮,而世家大阀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更多的百姓逃亡隐匿。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萧衍本人又笃信佛教、不务政事,南梁颓像已现。

  而这一年,东魏孝敬帝元善见将年号由“元象”改为“兴和”。元善见是个年仅16岁、在位才6年的傀儡皇帝,东魏政权完全掌握在权臣高欢手中。

  说几句题外话:

  东魏是个短命的王朝,从534年到550年,仅存在17年,之后高欢次子高洋篡位称帝,建立北齐。北齐,大家都知道,就是电视剧《陆贞传奇》所依托的历史朝代。而高演、高湛就是北齐的第三任、第四任皇帝。

  电视剧《兰陵王》讲述的也是北齐。历史上,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貌美才高且勇力过人,乃北齐名将,东、西魏之间爆发的第四场大战——“邙山之战”(543年)就是高长恭的成名之战!后因功高震主,兰陵王被国君猜忌,最终被赐死。这个国君是高湛的儿子、高长恭的堂弟,北齐的第五任皇帝高纬。

  还需要提一提的就是——539年时,高演、高湛都已经出生了!只不过,他们还都是小孩子(高演五岁,高湛四岁)。而他们的侄子高长恭将在两年之后(541年)出生。

  两年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将要降临人世,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虽然还没有登场,不过杨坚的父亲杨忠此时(539年)正在西魏跟随宇文泰征战沙场。这时的杨忠还只是个“偏将”(征西将军),远不如李弼、独孤信等人官高爵显,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将会一扫六合、统一大江南北吧!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除了提到大梁、东魏,还提到霓凰郡主(刘涛饰)临危受命、率军抵御的大梁南境的强敌“大楚”。

  “楚”这个国号,春秋战国时期有,五代十国时期也有,南北朝时期并没有。

  南梁疆域图

  看看南梁地图,南梁疆域非常广阔。简单来说,洛阳(或者洛水)及淮水以南都是梁的领土,包括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还有江苏、安徽、河南的淮水以南地区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包括海南。

  南方都到海边了,哪来的敌国?历史上,南梁的外敌,前期是北魏,后期是东魏和西魏。看来,电视剧《琅琊榜》对原著的改编,在时代背景方面,既有对历史的参照,也有虚构的架空;既与原著有所区别,又与历史有所不同。故事依托的时代背景并非真正的南梁!

  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在12年后的又两年(541年)以林殊战死沙场作为结局。当然,南梁、东魏、西魏三国的历史并不会就此完结。

  543年,邙山之战,西魏大败。

  547年,东魏高欢病死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家中。

  547年,梁武帝萧衍第三次舍身出家。

  548年,侯景之乱。

  549年,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建康台城深宫。

  550年,东魏灭亡,北齐建立。

  556年,西魏宇文泰病死于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557年,西魏灭亡,北周建立。

  557年,南梁灭亡,陈霸先建立陈朝。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

  589年,陈朝灭亡,南北朝结束,中国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