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李白有哪三重性格?从三首诗中探索李白的性格

  你真的了解李白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历数中国各朝各代,诗的顶峰无疑是唐朝。在这个诗的时代里,无数才子书吟哦咏,编织了大唐恢弘多样的文学风貌。而在这熠熠群星中,李白无疑是个中翘楚,他的实力受到了古往今来、宇内海外的高度认可。

  作为一代诗歌巨鳄,李白的诗歌包罗万象,无论是题材或是体裁皆涵盖广泛。虽然如此,大部分人对于李白诗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将进酒》、《静夜思》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名篇上,对于其他作品却知之甚少,但今天打算用三首冷门诗展现李白的三重性格。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1、《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如果说中国古代有许多狂士,那么李白足以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当众令高力士脱靴,自然不必多言,而本诗也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

  与山中隐居之人对酌,漫山的鲜花似乎有感而次第开放。渐饮至佳境,一杯一杯乐此不疲。饮酒乐尽,倒头便要睡去,旋即令友人离开,明天方便的话不妨带张琴过来。就算与朋友交往自由散漫毫不拘束,但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试问世上哪有如此狂傲之人?

  2、《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傲骨不可无,傲气不可有”,假如李白目中无人、唯我独尊,那他必定会被当做目光短浅之辈。可宇内海外皆传其美名,这也意味着李白并非恃才傲物,他的内心与广泛认同他的诗家百姓协同共振,而此诗便是很好的佐证。

  本诗作于李白借宿于农家的一天夜里。开篇,李白即感叹,借宿在五松山下,偏僻之地没有什么能使他欢快。白天,饱受赋税压迫的农民辛苦地进行秋天的劳作;夜晚,墙那边的女子沐浴在冰冷的月光中,用舂米声将月色渲染得更加凄寒。

  结束铺垫之后,开始描写主要情节。主人荀媪老妈妈特意做了雕胡饭,热情地请诗人享用,那些白净的菰米(“雕胡”即菰米,古人当做美食)在月光下如同世上最璀璨纯洁的珠宝。诗人不由得想到了韩信与漂母的故事,惭愧之下不忍享用老妈妈的一顿美餐。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便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李白的性格素来是很高傲的,“一醉累月轻王侯”那是常有的事。但是在本诗中,作者感念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与淳朴热情,竟然因为一盘菰米饭而惭愧不安。

  除此之外,本诗中作者一改想象狂放、豪迈俊逸的风格,反而平铺直叙,言语清淡,一板一眼。从中体现出来的谦恭与诚挚正是李白人格魅力的重要部分,它将李白从九霄云外的泥塑木雕变为生活在人间的可爱诗人,也正是有如此的人格内在,狂傲的李白才经得起被万世传颂。

  3、《古风·其十九》[唐]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虽说李白一生仕途不顺,也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这不妨碍他有一颗报国为民之心。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洛阳已经沦陷而长安尚存的局面下。

  关于写作此诗时李白的具体位置,诗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本诗的理解。本诗使用游仙体所写,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叛军的憎恨。

  诗作从登上仙境开始写起,用细腻温润的手法构建了一个祥和安静的虚幻世界。在最后四句中笔锋陡转,点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流血漂橹的残酷现状。

  本诗以虚衬实,写法奇特,想象奇诡,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在主旨上,本诗以仙境的安静祥和反衬出人间的浩劫残酷,四句描写之后便戛然而止,使全诗的思想感情攀升到顶峰,从而让情感抒发得到井喷。

  伟人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一定有其深刻的原因与无可辩驳的魅力,这不仅取决于个人才华,更取决于人格魅力,只有被人民群众认可的伟大,才是在时光长河中久行不沉的真正的伟大。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酒筑,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