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专递重要情报要用到八百里加急,这个加急速度到底有多快
还不了解:八百里加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古代王朝,通讯的及时性,在战乱年间,显得格外重要,可能一个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可以颠覆战局。对于信息传递,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方式,虽然速度并不像现代如此发达,但对于封建的王朝时代,已经达到时代所追求的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烽火、飞鸽传书、穿云箭,这些方式皆是较为有效的远程传递,但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并不能发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有一种传递方式却有所不同,种传递方式,在各朝各代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使用的,这方式就是——“八百里加紧”,是古代能够信息传递最为及时、迅速、准确的方式。
那么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快到什么程度呢?
何谓“八百里加急”
信息的及时性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重大的联系,还可以调控国家的发展方向。在战乱时代,军情是否及时和准确,与战局的胜利息息相关。
在商周时期,出现用烽火传递敌军来袭的信息,本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但由于受制于人为,如周幽王利用烽火来取乐,戏弄各诸侯,导致最后敌军来袭时,诸侯认为其可信度不高,最后周国被灭。所以利用烽火传递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表达的情报仅仅只是单方面的,而且在准确性方面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而后期出现的穿云箭同样如此。
而在古代还曾出现一种远程的传书方式——飞鸽传书,利用飞鸽识路的特性,将书信绑与飞鸽的腿上,然后在两地进行传送,原理是很容易明白的,但其受制也很广,一是很铺张,每次在进行飞鸽传书时,需要放飞上千只信鸽,这在普通家庭根本不可能有这条件,在送信的路上会有所损耗,期间会被人为捕获,被天敌袭击等情况。
二是携带信息量少,信鸽所携带的纸张内容有限,往往内容需要经过精简,无法进行详细化;三是机密性不高,在进行上千只信鸽的投放中,会被人为捕获,机密文件无法到达原地,甚至会落入歹人之手,造成机密外泄,对朝廷造成威胁。
所以,在利用烽火、穿云箭、飞鸽传书来说,运用在战场上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飞鸽传书大多运用的有一定资产的富贵人家,在普通百姓与国家层次上无法使用。烽火与穿云箭的弊端最为明显,有受制于地域,所以在平常百姓与有资产的富家中也极为少见。
那么怎么样的传递方式能更为有效,且在军事上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安全、准确、有效、及时呢?
殷商时期,出现一种以驿站的形式传输信息的方式——八百里加急,但此时的八百里加急只是一个概念,并未全面开展,真正建立驿站进行八百里加急的时期是秦汉时期。
“八百里加急”实质上是被称为“驿传”或“邮驿”的邮政体系。通过再全国各地设立驿站,进行情报、信息的传递,利于传递信息的人,更换马匹,而传递者是没有时间进行休息的,往往为加快信件的到达君王或者将臣手中,一切吃喝皆在马上进行,所以往往在传递者的选人中,会挑选身体强壮且有耐力的人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还得是忠诚、可靠。
对于驿站的马匹,也是身体健硕的,虽然千里马很少有,但驿站会备有数匹马,以备不时之需,千里马一天最多跑数百里,也不可能完全跑完全程,所以驿站的出现,很好解决马匹更换的问题。
所以,“八百里加急”仅仅适用于紧急事件时才会动用,而且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启用,在战场情报的传输中尤为关键,但不能够普及化,成本实在是太高,不仅仅在马匹和译夫的培养上进行花费,对于驿站的经营成本更是高的可怕,远远超过数千信鸽一次性丢失的成本,不管在成本上,还是战略意义上,“八百里加急”仅仅适用于国家大事之上。
“八百里加急”的兴衰
驿站的兴建利于八百里加急的实施,通常驿站之间相隔20里,在传输的信函上标注有“立刻飞递”的字样,各驿站必须放行,不得阻拦,且必须提供路途中的马匹和干粮补给。译夫必须根据实况,进行每日三百里至八百里的行程。
一旦开启八百里加急时,代表着有紧急的文件需要传递,所以每个驿站中的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虽然并非都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在死命跑,在驿站中不断更换马匹,马匹以充沛的体力进行最快速度的行进,“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明事态的状况紧迫程度。
“八百里加急”的雏形形成于殷商,正成立与秦汉时期。
“八百里加急”在唐代时期,达到最鼎盛时期,唐玄宗时期,全国上下设下的水陆驿站多达数千个,译夫多达数万个,每个驿站配备二至二十人,驿马配备八至六十匹,可见,在唐代时期,对于驿站的建设多么的完备。按唐代政府官方规则,快马请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请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请求则为日驰500里。
执行八百里加急任务中,沿途驿站必须为其服务,提供马匹与干粮,沿途的一切琐碎检查都不得耽误其报信。执行任务时不到达目的地不停歇,每到一个驿站就需要换一匹快马,继续前进,直到把情报送到。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消息也是通过八百里加急传递到唐玄宗手上,而在接到消息前的唐玄宗正远在三千里开外的华清宫,而消息是在几天后到达唐玄宗手中,可以想象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有那么快。
宋代时期,驿站便有了新的制度,没有官府的任命下,不得擅自开启八百里加急,一旦私自开启,必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元代时期,由于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马匹资源丰富,元代便对驿站的马匹进行增加,一度扩充到每个驿站多达八十匹,可想而知,在沿途的驿站,马匹的数量多达数千、数万。
明代时期,朱元璋对驿站进行进一步扩展,将各处的驿站进行修整,对主干路线上的驿站进行联系,开通了连接十三个布政司的七大驿路干线。清代时期,驿路分为官马北路、官马南路和官马西路三大系统,便于朝廷传递文书和运输物资,进一步有了完善的驿站和驿路系统,为“八百里加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驿站之重,关乎存亡
驿站的重要性是不能够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的,因为驿站传递的是国家大事的信件,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造成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那么驿站的重要程度到了怎么样呢?
首先,就是驿站的安全,由于驿站多半建立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够更快将信息传递到当局者手中,这无疑是最快的行进路线,那么多半会受到土匪、山贼的觊觎,那么为何几乎从未听过驿站被劫事件?
原因就是驿站的重要性,关乎一个国家的生存,国家在驿站建设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国家作为驿站的后台,所以,匪徒一旦对驿站下手,朝廷一般对匪徒进行严惩,惩治的不仅仅是参与劫掠驿站的匪徒,而是包括匪徒的一家老小,还有亲戚朋友,可以说是尽诛全族,到达了诛九族的地步。
其次即使是在天荒年间,国家对驿站的供给仍然不会断给,所以不管何时驿站一直是物资丰富、干粮充足,驿站面对处于苦难的民众也不会对其进行施舍,必须全力保证驿站的运作,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防止偶然性,所以国家对驿站的管控极其严格。一旦出现问题,绝不是个人掉脑袋,而是参与者和参与者的家人、亲戚、朋友都会被波及到。
最后,驿站必须定时上报马匹在运送信件时跑死的数量,因为在运送加急文件时,马匹常有累死的时候,所以会造成一定的消耗,对于运送的译夫也会进行登记,防止此人沿途叛变或者发生变故。无疑国家对驿站人员和事件的关注度是何其之高。
结语:
驿站的出现,对每个王朝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无论是从马匹的选择和译夫的忠诚度和身体素质上都有着严格要求,对于马匹的行进速度也有着苛刻的要求,通常的马匹都是以往死了跑的速度进行加急文件的运送,每日以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甚至一日八百里的速度前行,虽然在驿站中可以更换马匹,但要以最好的状态进行飞驰,无疑是用尽懈身之力,导致累死的马匹不在少数。
驿站的战略意义重大,是一个国家存在后不可忽视的部分,无论受到什么原因的妨碍,都不曾放弃对驿站的补给与关注,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军情紧急时,以日行八百里的加急中得到最准确、及时、有效的战略信息。
参考文献:
《大唐六典》
《唐国史补》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