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如此暴戾?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白手起家,恐怕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皇帝中,也难有他的出身与坎坷。如果把他的一生写成一本小说,甚至可以往玄幻题材里靠一靠。正儿八经的农民,放牛娃,爹娘死于瘟疫,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乞讨,而后当和尚,最后却登临九五,千百年来也就这一个了。

  元末的混乱状态让百姓与蒙古贵族都活得不痛快,当然百姓是生存压力,蒙古人是统治力下滑。黄金家族在中原的统治持续了不到一个世纪,这些本就不擅长理政的马上民族难免走上破败的老路,浩浩荡荡的农民战争很快拉开帷幕,这时候的朱元璋还在寺庙里撞钟呢。直到汤和一封信才让他政治道路。

  汤和的信被举报,朱元璋不得不走上谋反之路,从郭子兴部起家,后来被自己的老岳父排挤,愤然出走,敢打敢杀,为人仗义,朱元璋很快集结了一帮能人志士,有了自己的地盘,无论是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盖世猛将,还是刘伯温、朱升这样的奇才,朱元璋都能很好的统御,通过几次大的战役,加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策略,朱元璋很快消灭了其他势力,最后驱逐北方的元朝统治。

  朱元璋的开挂生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走向,这样一个开国帝王却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为人们所诟病,暴虐、翻脸无情,杀尽功臣,面对这些曾经多次救自己与生死之际的老伙计,朱元璋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犹豫,抄家灭族、血流成河,朝堂之上,官员无不战栗,后世看来,朱元璋如此暴戾确实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首先,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深感这些功臣们声威盖主,恐怕对其后世统治不利。朱元璋也不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破落户,自古开国杀功臣的事例也并不少见,猜忌心很重的朱元璋并没有轻易下杀手,而是逐个击破,降罪加上病患,开国六公爵很快便死伤殆尽,徐达是他的兄弟,李善长是他的姻亲,丹书铁券免死两次,也难逃一劫。

  其次,皇太子朱标的死坚定了朱元璋的杀心,一直作为储君培养的朱标从战争时期就一直跟着朱元璋历练,待人宽厚,饱读诗书,是十分理想的接班人,因为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朱标都可以稳稳驾驭这些名声赫赫的大臣们,但是这样一位完美的继承者却在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感染风寒而死。

  从时间上来看,蓝玉、冯胜、傅友德皆死于朱标之后的一两年中,这可以说是开国将军中最后一批能打仗的将军了,在驱逐北元、平定辽东中立下了不世功勋,却被判处谋反罪,扒皮充草,可见朱元璋忌惮之深,为了性格有些怯懦的建文帝,朱元璋也只能痛下杀手。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大势,当时的封建制度发展已经接近顶峰,君主专制对于权力的要求趋于极致,而官吏与皇帝之间权力的碰撞是必然的,所以朱元璋借着胡惟庸谋反废了丞相,而后逐步排除过高的权势,以免在升起与之对抗的权利。从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来看,朱元璋更像是迎合天下大势的工具,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道路扫清障碍。

  纵观历史全局,如同朱元璋一般兔死狗烹的皇帝还有刘邦,同样是身份低微,同样击败其他的起义军,也同样的分封子孙为王,留下郡国的遗祸,从表象上分析,相似之处颇多,便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与他们的出身有关,农民阶层的劣根性,笔者以为这是不可取的,他们的行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跃迁并没有加深他们的隔阂,真正迫使他们屠戮功臣的更多是职位的影响与政治需求。

  总的来说,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饱尝人间疾苦,享尽人间富贵,最好的与最坏的的都领略了一番,前半生为了命运抗争,后半生为了家族抗争,功德无量是他,忘恩负义也是他,无论如何都不失为一代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