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对十三阿哥那么好,乾隆登基后是怎么对待他的
对清朝十三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最近几年,清宫戏和穿越剧中,除了四爷和八爷之外,十三爷怕是最有观众缘的的一位清代历史人物了。当年在九子夺嫡的大战中,老十三坚定地站在四哥一边,并在后者即位后呕心沥血贡献自己的才智,最终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俗话说的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一切,都还得从这哥俩多年的交情说起。允祥出生于1686年,他的生母章佳氏虽然为康熙帝养育了一子二女,但地位并不显赫,而且在1699年去世,当时的允祥只有14岁,手下还有两个妹妹。
按清代惯例,兄妹三人只能由其他嫔妃代为抚养,而抚养允祥的乌雅氏正是雍正皇帝胤禛的生母德妃。由于性情相投,允祥与比他大八岁的胤禛很快建立起了密切关系,二人几乎形影不离,不是同胞胜似同胞。
令人费解的是,胤禛的同胞弟弟老十四不知为何反而与自己的亲哥哥势同水火。根据清宫资料记载,允祥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很得康熙帝宠爱的。从13岁那年起,就多次跟随父皇外出巡幸,让诸皇子羡慕不已。
或许是早早失去母亲呵护的缘故,老十三从小就懂得必须加倍努力,他能文能武,书画俱佳,可谓才华横溢。按理说像允祥这样文武兼备的皇子,肯定会受到康熙的的器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皇子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日益激烈,老十三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由于他坚定地站在四哥一边,最终成了牺牲品,以至于失去了父皇的宠爱,而且一度遭到圈禁。1698年和1709年,康熙曾两次册封皇子,结果连比允祥小两岁的老十四都被册封为贝子,而他却两手空空,只能在尴尬的处境中等待明天。
随着康熙的驾崩,大清朝也终于变天了,允祥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不管雍正是通过什么手段登上皇位的,反正老十三对四哥是坚决拥护的,而雍正也的确没有亏待这位忠心耿耿的十三弟。刚刚登基,屁股还没坐热,他就大张旗鼓地对允祥进行加封。
先是破格封其为怡亲王、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又大兴土木为他营建规模宏大的怡亲王府。而对于四哥的重用和厚待,允祥也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雍正王朝贡献了全部的心血和才智。整整八年时间,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倾尽全力辅佐四哥。
雍正即位之初,鉴于国库空虚,财政混乱,雍正便将这最棘手也最核心的任务交给允祥,让他分管户部。为了替四哥分忧,允祥顶着巨大压力,对长期积压的钱粮亏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最终查处了一大批高官显贵,累计追回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
1726年,允祥受命负责京师周边水利的治理,在治水过程中,他以亲王之尊虚心学习,认真调查,采取各种办法对京郊水系进行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由于允祥为人坦荡,敢于直言进谏,因此雍正对他许多建议都予以采纳。例如老十七允礼曾一度受到雍正的猜忌而靠边站,是允祥出面为他辩白才得到重用的,后来还被封为果亲王。那位原本只是户部郎中的李卫,也是因为十三爷的鼎力推荐才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品大员直隶总督的。
难得的是,允祥虽然位高权重,但却始终保持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本色。他对自己家人也严格要求,甚至在临终时还交代说,自己死后“只用常服,一切金玉之属,概不可用。”整整八年时间,这位雍正朝第二号人物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什么是德才兼备的王爷。
1730年5月,为雍正帝操劳了八年的怡亲王倒下了,时年仅45岁。惊闻十三弟病逝的噩耗后,雍正悲痛欲绝,他不但亲自出席丧礼,并停朝三日表示哀悼。为了表彰这位贤王,雍正下令封谥号“贤”,并将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配享太庙,甚至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褒奖。
允祥死后,其第七子弘晓袭亲王爵。乾隆即位后允祥获得了更大的恩荣,为了追念十三皇叔的功绩,又特下诏:“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就这样,怡亲王成为了大清朝第一家恩封的铁帽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