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同样都是面对五国的联合进攻,齐国和秦国的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很多人都不了解秦国和齐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秦国自孝公推行变法后国力渐强,七国之间互相征伐,东方六国国力日渐式微。到了战国末期,秦国一统的趋势不可阻挡。至于中间互有胜负、一城一池的得失,只是强秦吞并八荒这部史诗电影中的小小插曲。

  于是,五国联合伐齐,齐破。五国联合剿秦,秦仍然是秦,屹立不倒。打来打去,孙子还是孙子,大爷还是大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一,秦国在战略上技高一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秦国之胜,首在战略。从商鞅变法起,秦国在不断增强实力的同时,就确立了统一六国的雄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一代以一代人矢志不渝去完成。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灭掉六国的信念始终不曾动摇。即使遇到重大挫折,迅速以最小的代价断臂求生。例如,河西之战中秦国失利,为换取喘息的时机,果断向魏割地求和。十多年之内后,秦国力渐强之后,一举收复河西,还获得了战略位置极端重要的崤山和函谷关。

  反观山东六国,虽不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基本上小富即安的主,夺取一点土地就沾沾自喜,满足于获得眼前利益。不肯对落后的制度进行革新或者改革不彻底,李悝、申不害、吴起、慎到等人的变法都与商鞅的变法差了好几个档次。

  第二,秦国善于借势造势。无论是君主,还是将才,都把势用到了极致。他们把是否有利于秦国发展壮大的作为衡量一切行动成败的根本标准,只要是对秦有利的,就坚持。一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让自身强大起来。另一方面,不断挑拨东方六国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从中渔利。五国攻齐,始作俑者是燕,始终不忘报被齐打残的一箭之仇,于是,联合秦、韩、赵、魏以齐灭宋为借口,将齐打得奄奄一息。表面上秦只获得了陶邑一地,实则是最大的赢家:赢得了道义、削弱了东方最强大的齐、离间了六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公元前279年,秦与赵在渑池会盟,解决了伐楚的后顾之忧,随后,白起率军攻入楚都郢,楚自此衰落。六国合纵最后以失败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国都心怀鬼胎、生怕吃亏,不能做到同心合力。

  张仪(剧照)

  第三,秦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人尽其才,使秦国笼络大量人才,很多人才在东方六国不受重用、不能施展抱负,纷纷跑到秦国,却在秦受到重用。战国末期秦国涌现了一大批牛人,名垂青史。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四出连横,行离间六国之能事,生生撕破合纵之网。白起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攻赵、伐韩、破魏、拔楚,据有史可查的记录,帮助秦杀死敌人计一百余万,占整个战国时期战死人员的一半以上,为秦崛起立下汗马功劳。

  白起(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