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平之战的时候,为何赵王催促廉颇进攻呢?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于公元前260年初秦赵在长平交战,到最后赵括被围困,突围时赵括战死,赵军投降而后被坑杀,一共经历了九个多月。公元前260年,秦军占领上党后,因为上党民众不愿意归降秦国,纷纷向赵国逃去。赵国派遣廉颇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秦军开始追击,两军在上党开战。

  秦国将军王龁率军向长平的赵军发起进攻,廉颇奉命迎战,长平之战爆发。两军最初进行试探性交手,秦军明显占据上风,一次小股部队的交战中,赵军打伤了秦军的侦察兵,而秦军的侦察兵都是硬茬,迅速反击,击杀了赵国的一位裨将,漏了好一手斩将夺旗。短暂的试探之后,秦军凭借兵力优势,向赵军发起猛攻,王龁率军击破赵军营寨,打败了廉颇,秦军夺取了赵国的两个重点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廉颇率领赵军后撤,修筑围墙营垒,准备固守,此时秦军士气正盛,又是一顿操作猛如虎,攻占了赵军靠近西边的营垒,赵军损失惨重。

  赵将廉颇,鉴于秦军士气旺盛,并且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于是再度率军后撤至丹河东岸,修筑坚固的壁垒,先采取固守的策略,逐渐消耗秦军精力,等待时机,再发起反攻。这是长平第一阶段的交战情况,因为廉颇的屡次被击败,很多人就质疑廉颇的能力,就像赵王一样。从目前大部分资料反映的双方兵力来看,秦军兵力大致是六十万人,秦军只有一次增兵记录,就是秦王发动河内15岁以上的男丁参战,以当时的人口来看,这次增兵不会超过五万,因为河内地区秦国巅峰能发动的兵力也没有超过十万,长平之战秦军的主力中肯定从附近的河内抽调过兵力,所以这次增兵肯定不多。

  而赵军这边的兵力就比较清晰了,赵括上任时,率领了二十万援军进驻长平,所以廉颇当时的兵力就很清晰了,大致就是赵军另外的二十五万人。廉颇以二十五万人,对抗秦军五十万人,仅仅只是逐步退却,没有大败的情况出现,依然能够保持局势的稳定,也是能够显示能力的。长平之战前,平原君赵胜曾对赵王说过,廉颇进攻不行,但是防守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基本上长平第一阶段的交战情况,就验证了赵胜的话。

  古人说,战争就是“以正合,以奇胜”,从前期的交战来看,廉颇可能更多是一个较为稳重保守的将领,不太善于出奇制胜。长治和晋城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中,山岭沟壑纵横,还是有很多地形优势,利于防守的,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而廉颇一直采取的是防守的策略,有可能是他在等待时机,也有可能是他的用兵习惯使然,因为被中途撤换,我们就不得而知。

  至于赵王嫌弃的损失惨重的问题,从整个战局后面的发展来看,虽然赵军节节败退,但是赵军的损失应该是与秦军持平,甚至比秦军还要低一点。如果损失太大的话,廉颇肯定是要向国内求援的,要不十来万对人家四五十万,那不是等死了么。另外,赵王一直催着廉颇进攻也能看出,赵军还有一战之力,所以廉颇的损失一定不会太大。在战国时期,一个将领能够避免军队的损失,绝对是一种牛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