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明朝调兵都是几十万的,清朝调兵为什么最多只有几万人

  你真的了解清朝调兵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看明朝打仗,不管仗打得好不好,气势都是很足的。

  永乐8年,明成祖亲征蒙古,兵力达50万。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一把梭哈把20万大军报销了。

  即使到了明末,萨尔浒、松锦之战,大明也能拿出10余万大军来。仗确实打得垃圾,但排场还是很大的,看得出是个大国在打仗。

  清朝打仗就有点“小家碧玉”了。

  康熙征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10万,昭莫多之战9万,算大清最大规模的用兵了。

  到清朝后期,更是急死人。

  京城被洋人两次攻下,饶是如此,整个过程中,堂堂大清没有组织过十万以上的会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决定性的八里桥之战。大清僧王、胜保调了3万军队,败后,咸丰爷就只好逃出北京了。

  甲午战争时,面对“蕞尔小国”日本,大清一败再败,但除了海城之战(日军分兵山东战场,海城兵力薄弱)兵力数倍于敌外,清军几乎没有在任何一场战役中处于兵力绝对优势。

  外战如此,内战也差不多。太平天国时期,北伐军都打到京畿附近,大清卯足了劲,也就凑了僧王、胜保4、5万人前去镇压。而在天京附近,大清汇集精兵强将,搞出江南江北大营,兵力也不过4、5万人。

  平定太平天国,几乎完全依赖湘军这种非经制兵。

  大清怎么没人打仗呢?

  军队规模差距大

  明朝的军队规模是庞大的。

  朱元璋在定天下卫所的额度时,天下兵达到了191万。

  到永乐、宣德年间,兵力更是膨胀到了310余万。

  清朝的人口比明朝多得多,按理说,军队规模应该更多才对。

  但是,大清统治者对汉人保持着很强的警惕。

  他们必须保证满蒙八旗的力量居于优势地位,即保持“内重外轻”,才可能保持统治。

  由于满蒙汉八旗一共不过20万人,因此,他们对其他部队是既用又防。

  绿营的规模被严格控制,最多时也不过60万。

  而且,这60万绿营被“划整为散”,分散部署于各营、汛,到战时,再从各处抽调兵力汇集,而且,“兵皆土著”,要调兵,流程极其复杂,效率低下。

  因此,大清的军队规模小,而且,由于分散部署、调兵流程繁琐,临战事时,实际能集结的更少。

  清初国防形势不错

  用兵需求,也决定着用兵规模。

  大明立国时,北元占据着内外蒙古,南到长城,东到女真,西到哈密,北到叶尼塞河,实力雄厚,并声称自己依然是中原的统治者。

  此后,瓦剌更曾俘虏明朝皇帝,威逼北京,对大明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

  明末,女真又在东北兴起。

  因此,明朝的国防形势一直严峻,用兵需求极大。

  相比之下,大清入关前,已经基本整合了满蒙,最大限度消解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

  准噶尔只在贫瘠的漠北活动,总人口不过数十万,很难威胁大清。

  因此,清初,兵力比明朝少得多,但基本够用了。

  那么,晚清,国防形势严峻,为何大清仍然兵力不多呢?

  大明与晚清:战争样式变化

  明代与清初的战争,仍然是古代战争。

  无论是明成祖征蒙古,还是康熙征噶尔丹,其作战样式与两千年前汉武帝伐匈奴没有本质区别,集结大军,开赴战场,寻找对手,一战而胜。

  到晚清时,情况变了。

  由于与对手有代差,仗在哪里打,怎么打,全部是对手说了算。

  大清的军队规模虽不如大明,但总兵力远多于同时期任何对手。

  不过,在实际作战中,大清往往处于绝对被动,根本无法发挥兵力优势。

  鸦片战争时,数万英军,通过海军机动,来去自如,大清虽在总体上拥有绝对兵力优势,但却不知在何处设防,如何设防,每战兵力都不占优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大清在京畿有十余万大军,但处处设防,英法联军大沽口登陆,直下京师,大清仓促间先后只有不到5万人参与了实际作战。

  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战败,制海权为日本掌握。大清集结十余万大军于山海关一带,调兵遣将反击海城,但日军却转兵山东,攻取威海卫,迫使大清屈服。

  如果说清初“不需要”大军,那么,晚清即便有大军也“打不着”对手。

  因此,李鸿章等精英认识到:国防的重点在洋务,在海防。

  晚清将主要资源投入到军队近代化上,购置新式装备、打造海军、培养新式军官、训练新式军队,无力进行大规模扩军。

  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最后,提一嘴:明清都是距离今天比较近的朝代,留下的相关资料都是比较齐全的。

  明、清用兵,多少兵马,各处调集多少兵马、物资,都是有详细数额的。

  而且,明清的调兵,调兵,都是指调集的兵户。其中,作战部队、后勤部队都统一涵盖在内。

  所以,在用兵数字上,明、清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因此,对于明清战役规模的巨大差距,不应随意以统计口径或“不可信”来解释。

  作为一个古代王朝,清是比较成熟的。

  因此,他能以比前朝少得多的军队,维系其统治两百余年。

  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后,不敢动员民众的朝廷,终究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