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打仗第一排士兵伤亡不是很大吗,古人为什么还要抢着上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打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场面,其中前排士兵是战争之中的关键,他们直接关系着整个战局的胜负,按道理来说,前排士兵应该是伤亡最大的,没有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可是事实上在古代战争之中前排士兵其实相比后排和侧面士兵反而更安全一点。

  是不是疑问,明明前排士兵要站在第一线和敌人厮杀,为何前排士兵的伤亡反而相对小一点,甚至某些士兵甚至甘愿在第一排或者前面几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前排需要抗更多伤害,因此装备最为齐全

  如果经常玩对阵类游戏的话,我们知道打团战的时候坦克和肉盾一定需要往前抗伤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血量最厚的,同时由于坦克的属性其护甲和魔抗也最多,这样才能保证队友持续输出。

  其实古时候第一排的士兵和游戏之中的坦克是一个道理,前排士兵是一支军队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前排士兵扛不住了,那么对于整个军队来说就意味着垮台。

  古时候的军队其实也是讲究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前排士兵抗伤害,接着再有弓弩手发射弓弩以及短刀手,长枪手等等,然而他们的使命和前排是不同的,弓弩手是远程持续输出,而短刀手和长枪手担负着收割的任务。

  在电视之中,我们常常看到所有的士兵都身着盔甲,其实在古代并非如此,你要想想在古代铁的产量是很低的,甚至为了禁止民间开采铁矿石而实行盐铁专营,在如此低的产量之下你觉得真的能保证每一个士兵都能穿上铠甲吗?

  而且打造铠甲也是需要时间的,一套铠甲没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候根本出不来,因此这铠甲往往是给最需要以及最精锐的士兵。

  而第一排士兵是军队的斗志所在以及精神防线,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一旦前排士兵溃败,那么后排没有防护的士兵怎么抗得住敌军的进攻呢?

  因此相对后排士兵来说,前排士兵的护甲种类往往是最齐全的,所以反而看起来伤亡最大的前排士兵反而更不容易死,相反没有护甲遮掩的后排士兵处境比前排士兵更加尴尬。

  古代打仗不讲规矩,往往会被敌人从后面包饺子

  在春秋战国之前,古代打仗还是讲规矩的,大家约定好一个时间对决,然后一个回合之后就算一轮,这样连续几次之后直到分出胜负为之。

  可是到了春秋末期,一个叫孙子的人出了一本书叫做《孙子兵法》,他在书中说道:“兵者,诡道也。”意思就是说,只要能胜利,管他用什么方法,于是乎古代的战争法则开始变得不讲规矩了,人与人之间再无信任可言,偷袭、打闷棍甚至绑票、反间计都有可能。

  而在偷袭战之中,一般来说偷袭者往往最喜欢偷袭的地方就是后排,因为在古代的战争之中,前方是肉盾,而且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兵因此不怎么容易得手,而侧面都是有机动兵力随时支援的。

  而后排士兵则相对薄弱一些,比如“渭水之战”中就是夏侯渊偷袭了马超的后背,搞得马超即将胜利的时候不得不撤退,从而让本该胜利的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而且由于后排士兵不是在对决第一线,因此不可能拥有很多的铠甲装备,所以在偷袭战之下后排士兵的伤亡反而比前排更容易死。

  前排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

  而且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点,那就是在一场战争之中,前排士兵反而比后排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因此相对来说晋升反而更快。

  中国历史上,秦朝,汉朝,晋朝,唐朝以及清朝非常注重军功,尤其以秦朝为最,“有功者,显贵,无功者,虽富无所容华。”

  在“商鞅变法”的动力之下,秦朝的士兵看到对面的地方士兵一个个嗷嗷叫的往前冲,因为在他们眼里那些不是敌人,而是一个个帮助他们往上升的“军功章。”

  在秦国的“军功爵制”之中就规定了:斩首一颗人头就往上升一级,也因此秦国士兵一听到打仗就如同疯魔了一般。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想参加肯定已经做好了牺牲或者立功的准备,你要想立功就要比别人勇敢,因此你只有往前冲才能斩首,所以第一排肯定想对比后面几排更容易斩首敌人。

  因此,古代战争之中,第一排士兵看似伤亡很大,其实相对后面几排来说更容易获得军功也更容易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