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长平之战的坑用45万白骨来埋,真相却不是中反间计

  长平之战的失败通常归咎于赵军主将赵括的无能,他只会死读兵书、纸上谈兵。正是由于赵括的冒然出击,使赵军中了秦军的埋伏,四十五万人于是全军覆没,仅剩下240个年幼的士兵回国报信。

  再往前推一步,赵军主将本是廉颇,他根据敌强我弱的现状,实施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让秦军不得前进一步。但赵王却轻信了秦国的反间计,“秦国唯一害怕的,只有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不足为惧,他马上就会投降的。”于是才临阵换将,启用了赵括。

  ▶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所以,论功行赏的话,反间计可以算作长平之战的第一功臣。

  后世基本都持同样的观点。三国蜀汉大儒谯周说:“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近代史学大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也说:“赵王中秦反间计,果然令赵括代廉颇为主将。”

  然而真的如此吗?赵王真的是因为秦国反间计才换下廉颇的吗?

  三大疑点

  恐怕不是,原因有三:

  首先,长平之战时,赵孝成王还是一个年轻的君王,替换主将这样的大事他肯定要和大臣商量。这些大臣中,上卿蔺相如表示明确的反对:赵括只会读他父亲所传下的兵书,并不知道灵活应变。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除此之外,赵国其他的主政大臣,比如相国安平君田单、平原君赵胜以及平阳君赵豹、虞卿、乐乘等重臣,史书并没有记载他们是否支持,这很有可能是意味着他们是支持换将的,或者对此是默许的。

  难道这些大臣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不成?

  其次,虽然秦国反间计的具体操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仔细读一下史书所记载的反间计内容:“秦国唯一害怕的,只有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不足为惧,他马上就会投降的。”

  如果秦国怕赵奢还可以理解,毕竟他曾经在瘀与之战大败秦军,但赵括不过一个小青年,即便有名声,也不过是一些虚名,因为他并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

  ▶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有虎狼称呼的秦军会害怕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这种对赵括的卖点宣传,连我这种低智商的人都看不出它的高明之处,更何况赵王等聪明人?

  再次,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记载,“赵王先是愤怒于廉颇的数次失败,使得军队损失惨重,又对他坚壁不战非常反感,现在又听到秦国的反间言论,所以才让赵括替代廉颇来攻击秦军。”

  可见,即便是司马迁,也认为反间计只是赵王换将的其中一个原因。

  所以,赵王弃用廉颇恐怕并不是反间计起了作用。而众所周知,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那么,赵王换将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赵王为何换将?

  最直接的便是两人战略上的分歧。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廉颇主张避其锋芒,采用持久防御的战略。然而赵王却是主张进攻、进攻、再进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使廉颇将攻秦”,《史记·秦本纪》记载:“四十七

  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这说明一开始赵王给予廉颇的使命就是主动攻击。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然而,与秦军的数次交战后,赵军皆以失败告终,廉颇于是调整战略改为防御为主。但赵王不答应。《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廉颇采用坚壁清野策略防御秦军,秦军多次前来挑战,赵军都不迎战。赵国因此多次责备廉颇。”

  赵孝成王反复督促军事统帅廉颇主动攻击,面对赵王多次的谴责和督促,廉颇仍坚持持久防御战略不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王才下定决心把廉颇换下,重用赵括来执行主动进攻的战略。

  至于反间计,对于赵王的这一决策,可有可无。

  粮食才是大问题

  敌强我弱,廉颇的防御战看起来再正确不过了,赵王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主动进攻呢?是因为赵王无能瞎指挥?

  当然不是。廉颇的战略好是好,然而却无法持久的执行下去。原因很简单:赵国没有足够的粮食。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行的是耕战政策,农业生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拥有了关中平原、成都平

  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耕地总面积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战死,落下“纸上谈兵”的笑柄。

  史书上称之为:“秦富十倍天下”。《汉书·地理志》里说:“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反观赵国,粮食产地主要在冀州,从耕地面积上就远远弱于秦国。而且,赵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秦国。赵国长期执行的则是商农并重、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赵烈侯、赵武灵王的变法也都未涉及农业的内容。因而,赵国的农业其实相对是比较落后的。

  于是,与秦国相比,赵国的粮食储备远远不足。

  长平之战后期,赵国的粮食已经匮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赵国没有了粮食,所以向齐国求助,然而齐王拒绝了。”由此可知,赵国的粮食储备根本不足以支撑廉颇长期的防御战。

  秦军想要决战,赵军也需要。

  敌强我弱,廉颇利用军事堡垒实行防御战,理论上确实可行。然而糟糕的经济情况,根本无力支撑持久的防御战略。于是,赵王数次督促廉颇出击。然而深知敌我状况的廉颇,却坚决不愿出战。赵王只得临战换将,启用赵括以执行主动进攻的战略。

  所以,以赵括代廉颇,并非赵王昏庸无能,抑或秦国反间计起了作用,真正的原因在于赵国的经济实力摆在那里,不得不如此行事。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