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不爱学习是怎么成功的?刘邦真的不爱学习吗?
刘邦真的不爱学习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某个问答社区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如何向孩子解释刘邦不爱学习还能建立西汉王朝?
实际上,这个问题根本就是错的。
你翻遍《史记》和《汉书》,也找不到汉高祖刘邦「不爱学习」或「不学习」的记载。相反,你倒是能够找到刘邦对新知如饥似渴和对知识分子高度尊重的记载。
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辩士,在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经常为刘邦出使各诸侯国,以口舌之能说服诸侯。
后来,刘邦即皇帝位,陆贾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跟刘邦谈论《诗》、《书》的重要性。谈得多了,刘邦就忍不住怼了陆贾。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的意思很明确,他过往的成功靠的是计谋、兵法和暴力,根本就没《诗》、《书》啥事,所以《诗》、《书》是不重要的。
刘邦身居高位,动不动就骂娘,以别人老子自居,但陆贾是臣,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便如此,陆贾仍旧不甘示弱,回怼了刘邦。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贾的观点也非常明确,靠计谋、兵法和暴力的确可以得天下,但却不能治天下。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无不充分说明,「以力征经营天下」的结局都是必然败亡。
(影视形象:陆贾,《大风歌》)
刘邦听了陆贾的反驳,很不高兴也涨红了脸露出惭愧之色,同时把他对新知的渴望表露无疑: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之后,陆贾每献一篇论文,刘邦就立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十二篇论文读完,刘邦将陆贾所著的十二篇论文合订在一起,命名为《新语》,并给予五星好评。
如果说刘邦「不爱学习」或「不学习」,史书上绝对不会留下这样的史料,而是留下与之完全相反的史料。不信?且看《史记》是如何记载项羽的。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这才叫「不爱学习」好吗?学书,半途而废;学剑,依旧半途而废;学兵法,还是半途而废。最后,项羽的事业也半途而废了。
面对最终的失败,项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把锅甩给上天。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的失败,原因极其复杂,但「不爱学习」定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才没办法像刘邦那样发现张良、萧何、韩信这样学业有成的大才。
(影视形象:韩信与钟离眜,《大风歌》)
把失败归咎于上天,其实是无能的表现。像刘邦这样的能人,会在临终时谦逊地「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将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
于是上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汉书·高帝纪》
也会在成功之后虚怀若谷地把功劳算在臣子们的头上。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汉书·高帝纪》
在臣子们纷纷谈论项羽和刘邦的区别时,刘邦则说,那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刘邦得到了众人的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他刘邦笑到了最后。
问题是,为什么众人都归顺了刘邦而不是项羽呢?因为项羽「不爱学习」所以不能赏识到真正的人才,而刘邦则充分地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献上一计,汉高帝刘邦一下子就看出陈平是人才了,于是立马将高官厚禄双手奉上。
(影视形象:陈平,《大风歌》)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素来轻慢,对人无礼,但对于韩信这样的无双国士,刘邦愿意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完美礼节,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是项羽所能做到的吗?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向来看不上儒生,但在确定郦食其绝非庸人之时,则立马对郦食其表达歉意,请郦食其上座,此等态度上的转变,不是刘邦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吗?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保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史记·留侯世家》
商山四皓虽有大名,但观其为太子所献之计,恐怕乃有名无实之辈,即便如此,刘邦也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
总得来说,刘邦既对知识表现出了如饥似渴,也深入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刘邦也对拥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奇士表现出了高规格的尊重。从刘邦对待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来看,刘邦的成功恰恰不是因为他「不爱学习」或「不学习」,而是他「爱学习」且重用了有才学的人。
但是,刘邦爱学习却不标榜自己爱学习,既不咬文嚼字,也不掉书袋,不但能跟有知识的张耳、萧何、张良、郦食其、韩信、陈平、陆贾等人谈笑风生,也能跟没啥文化的大头兵打成一片。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汉书·高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