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秦孝公为何会被诸侯“相轻”?是因为什么事情?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秦孝公为何会被诸侯“相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这是根据孙皓晖先生原著拍摄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的主题曲中所唱到的歌词。
我们都知道,秦国商鞅变法的直接诱因是秦孝公在即位之初,被诸侯“相轻”,连会盟都懒得叫上秦国,一度将秦国视为了小国、弱国。年轻的秦孝公不甘受辱,便向天下广发《求贤令》,这才有了商鞅入秦,以及此后十余年的改革变法。
公元前445年,魏斯成为了晋国魏氏的首领,这便是后来的一代雄主魏文侯。
此时的魏氏虽未建国,但“分晋”之事已成事实,进而魏斯在魏氏的土地上选贤举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李悝变法”。经过了这场变法,魏氏一跃成为了当时的新兴强国。
公元前419年,魏文侯调集魏军西渡黄河,进入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少梁筑城,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灵公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与魏国在河西展开了大战。
可是,此时的秦国因众庶长把持朝政,政治黑暗,早已没有了当年秦厉公在位之时强势。在与魏军的大战中,连战连败。无奈之下,秦灵公只能命秦国后撤,沿河修筑防线,阻止魏军进一步西进。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本该是他十岁的儿子嬴师隰即位,却因秦灵公叔父嬴悼子联合众庶长发动了政变,自己坐上了秦君之位,是为秦简公,公子嬴师隰被迫流亡。
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调集大军进攻魏军,却被魏军击败,而后更是丢掉了秦灵公在位时修筑的防线。
四年之后,一代名将吴起被魏文侯拜为大将,率军坐镇河西,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多次发起对秦国的进攻,攻占了河西重镇临晋、元里、洛阴等地,魏文侯在此基础上增设西河郡,吴起因功被拜为西河郡守。
而秦国方面呢,因此前的连番大败,秦军不得不进一步收缩防线,撤到了洛水一线布防。公元前389年,秦简公之子秦惠公不甘失败,随后又调集倾国之兵,自己率军亲自讨伐魏国,准备收复失地,却没想到被吴起率领的五万新军(魏武卒)给一顿胖揍。
从此之后,秦国只能龟缩于洛水以西、陇山以东、秦岭以北的狭小地块,曾经的西陲强国,如今却如此凄凉。此情此景极大地刺激到了流亡魏国的秦灵公之子嬴师隰,他开始在秦国布局,以待自己来日重登君位,率领秦国走出困境。
公元前384年,嬴师隰趁秦国国内动荡之时,结束了将近三十年的流亡生涯,回到了秦国,被庶长改立为秦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即位之后,积极推动改革,而后又趁魏军主力东移之际,出兵进攻魏国,以期收复失地,但因魏国实力强大,秦国收复的土地并不多……
直至秦孝公与商鞅君臣的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此时魏国又遭遇了马陵之战的惨败,商鞅趁机率秦军在河西重创魏军,收复大半失地,而后,秦惠文王时期,犀首公孙衍又率领秦军全歼魏国河西守军,这才彻底收复了河西失地,一雪“百年国恨”。
而商鞅与公孙衍这两个为老秦人雪耻的人,则是分别被拜为商君和大良造,其中商鞅更是高居列侯之位,位极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