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孙传庭在征剿农民起义军方面不遗余力,为何最终战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孙传庭的故事。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在《雁门尚书行》里,有这样的诗句:尚书得诏初沉吟,蹶起横刀忽长叹。我今不死非英雄,古来得失谁由算?

  这里的尚书,指明朝兵部尚书孙传庭。该诗艺术地再现决定明朝命运的潼关大战,结果明军惨败,孙传庭战死。

  《明史》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说法,说明孙传庭对明朝的重要性。

  孙传庭(1593~1643年),字伯雅,一字白谷,崇祯十六年(1643)为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江南北军务。原计划据守潼关,与农民军作持久战,朝廷屡下诏书催战,结果大败于襄城,退入潼关,旋破,孙传庭殁于阵中。此后,“材官铁骑看如云,不降即走徒纷纷”,明朝无力挽回败局。

  孙传庭的生命,定格在公元一六四三年十月初三,这个大明的兵部尚书,战死沙场,时年五十一。

  消息传到崇祯皇帝朱由检那里,朱由检懵了。

  估计朱由检或淌下二行清泪,或暴跳如雷,或气得说不出话!

  不为别的,因为在潼关大战中,明军精锐基本上没了,只剩下山海关吴三桂统领的几万人马。

  剿匪需要精兵良将,如今大明的内地,已无精兵良将!

  朱由检呆呆地望着宫殿的廊柱,良久,痛苦地合上双目,颓然跌坐在龙椅上。

  朱由检登基做皇帝的那一年(1628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领头人是高迎祥。

  起义军渡过黄河,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一直打到凤阳,毁了明帝的祖陵。

  朱由检极为愤怒,下诏调集各地官军,疯狂镇压农民军。

  孙传庭成为明廷镇压农民军的高级打手,多次重创农民军,搞死了高迎祥!

  谁知李自成成为农民军老大后,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向陕西进军!

  孙传庭组织兵马与农民军激战,汝州一战,明军折兵四万余人,损失兵器辎重数十万。此役,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成了待宰的羔羊,义军乘势扩大战果,夺取关中。

  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

  孙传庭作为明朝重臣,在征剿农民起义军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为何最终战败?

  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问题,题面很大。

  在政治方面,明朝没有丞相制度,六部对皇帝负责,皇帝高度集权,宦官惑乱朝纲,官员拉帮结派,工作效率低下。崇祯帝宵衣旰食,筋疲力尽,依然不能阻止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

  明朝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庞大体系的官僚集团。大小官员盘剥百姓,不劳而获,贪污腐化,天怒人怨,政权摇摇欲坠。

  在经济方面,科举制造成的权力结构导致增加农业税难;明朝晚期工商业高度发展,工商业阶层十分富裕,而国家的赋税收入依旧依赖农业。这种和经济结构严重脱节的税收结构,使得更多农业人口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加上土地兼并,各地灾荒不断,使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此外,明朝统治者曾颁布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例如颁布海禁,不允许私人出海,这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在军事方面,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削弱不少。此前的万历三大征,穷兵黩武,遭到各族人民的反抗,造成士气低落。

  募集军饷困难,征兵难,装备陈旧落后,战斗力越来越菜,作战方针得不到有力贯彻,一些忠臣良将无辜遇害(如袁崇焕),加上后金的崛起,导致明军被起义军按在地上摩擦。

  孙传庭作为明朝末年的优秀统帅,军事能力突出,战略战术方面几乎无懈可击,但依然被起义军击败,还丢了性命。究其因,明军主力主要在他手上,赢得起,输不起。而起义军即使在某个战役中落败,依然有翻盘的机会,因为广大饥民踊跃参军,民心向着起义军,这是孙传庭无法改变的现实。

  于是乎,忠臣良将孙传庭在逃往渭南的路上,被起义军杀死了。他为了那个腐朽的明王朝,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站在今天往回看,孙传庭即使不败在李自成手里,也会败在王自成、张自成手里。即使所有的李自成、张献忠们都被他剿灭了,他最终也会败在金兵或其它势力手里。

  孙传庭著有《白谷集》六卷、《鉴劳录》一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靖。

  以讨贼安民为己任的大明重臣孙传庭,带着无尽的遗憾,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