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翊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输给孙权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孙翊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孙策遇刺身亡,极大的改变了汉末的政治格局,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胶着,形势对孙策极为有利,尽统江东六郡,麾下将星云集,兵精粮足且士气如虹。
孙策筹备偷袭许都,会对本已劣势的曹操带来致命的威胁,若是成功夺取许都,借助汉献帝影响,集淮泗精兵可与袁绍争霸中原。
孙策若全力攻略荆州,刘表老迈而失进取之心,徐州刘备新败部属皆失,而荆南四郡也并不稳固,得荆州占江南,可静候中原变局。
可惜孙策意外遇刺身亡,江东动荡只能采取保守策略;曹操坐看袁绍诸子内斗,渔翁得利进取冀州;刘备雄心不灭,依附刘表在新野发展势力;汉末诸侯难得进入到平静期,为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留下可能。
很多人都有疑惑,孙策遇刺身亡之时,为何有子嗣却传位孙权?笔者与您共同剖析,孙权继承东吴基业,究竟是早已确定,还是临危受命?
公元201年诸侯割据形势图孙策可选择的继承人,有幼子孙绍、二弟孙权及三弟孙翊
孙策病逝之时,若按照“子承父业”,孙绍应当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相信孙策应该也是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孙策逝世年仅26岁,其子孙绍生卒不详,在吴郡守孝期间,按照封建礼法不允许亲近女色,因此孙绍很可能是投效袁术后出生,此时不过八九岁,即便天资聪慧,也难以处理复杂的军政要务。
汉末时代以强者为尊,孙策以武力确立江东基业,但与各派系更像是联盟,而非绝对忠诚的主仆关系,强敌来袭之时,难以保证麾下将领的忠诚,江东世族及将领会为利益而分崩离析。
提拔宗室为摄政也并非良策,孙贲、孙辅皆位高权重,具备统御江东诸将的实力,但面对唾手可得的权位,谁又肯屈居人下呢?若导致手足相残,也并非孙策所愿,孙绍作为继承人被孙策最先排除掉。
孙坚血脉中,群臣更拥护十七岁的孙翊,而轻视十九岁的孙权。
孙策提拔宗室巩固孙氏统治,因此很早便给予孙权锻炼的机会,将孙权带在身边探讨军务,希望培养孙权与诸将的感情,同时公元196年便被任命为为阳羡县长,在无任何军功的情况下代理奉义校尉。
公元197年孙权驻守宣城,奉命率精兵攻打六县山贼,战场首秀面对蜂拥而至的山贼,孙权吓得畏惧躲避,最终在周泰的奋力拼杀下才“惨胜”收场。
公元199年孙策征伐庐江太守刘勋,命孙权统军攻击陈登驻守的匡琦城,在数倍兵力优势的情况下,陈登命精锐冲击孙权所部,孙权溃败逃亡损伤惨重。
孙权聚拢部将,孙策拨付援军汇合,重新攻打匡琦城,陈登以火攻疑兵之策,出其不意攻击孙权,孙权慌乱败退,使孙策进军皖城和广陵的计划落空。《先贤行状》曰:孙策遣攻陈登於匡琦城。贼初到,旌甲覆水郡下,众寡不敌。登乃闭门自守,示弱不战,将士衔声,寂若无人。登乘城观形势,知其可击。乃申命士众,宿整兵器,昧爽,开门引军指贼营,步骑抄其后。贼周章方结阵,不得还船。登纵兵乘之,贼遂大败。
孙翊记载很少,公元196年仅13岁的孙翊,被吴郡太守朱治举荐为孝廉,更是在孙策病重时,东吴诸将皆赞誉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因此共同推举其为继承人。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20岁孙翊,统御吴郡太守盛宪的旧部,镇守战略要地丹杨,在他短暂担任太守期间,无外敌入侵体现了其勇武的统军才能,偷盗之事禁绝体现其雷霆手段。《三国志·吴书·宗室孙翊传》孙权杀吴郡太守盛宪,宪故孝廉妫览、戴员亡匿山中,孙翊为丹杨,皆礼致之。览为大都督督兵,员为郡丞。
孙翊到任后,对郡内各县令礼遇有加,其遇害当日妻子徐氏劝其不要赴宴,但孙翊坚持不肯失礼,亲自将与会各县长礼送,说明孙翊极重信义,而非无道暴虐之人。
孙翊被害后,妫览和戴员为安抚丹杨众将士,将罪责推到亲随边鸿身上,然而丹杨将士及百姓皆不认可,徐氏遂与孙翊亲信孙高、傅婴、徐元等诛杀妫览和戴员,使丹杨没有被曹操占领。
张昭字子布赢得群臣拥护的孙翊,为何输给军事惨败的孙权?
孙翊在丹杨期间驻守的表现,能够重用反叛将领、对郡县名士礼敬有嘉、对士兵亲善友爱,说明孙翊性格确实如长兄孙策,因此建安五年时群臣的联合举荐,符合当时紧迫形势的明智决定。
群臣希望果决的孙翊,能够延续孙策的计划,率军趁曹操与袁绍两败俱伤之际,将势力插入豫州和徐州,孙氏有争霸中原的资格,能遏止曹操对冀州的攻略,使天下呈现诸侯割据,而非曹操一家独大。
因为在孙策的带领下,东吴疆域迅速拓展,无论孙氏家族、麾下诸将或者江东世族都获得巨大利益,而孙权性格的懦弱与惨不忍睹的战绩,实在令群臣所鄙夷。
事实证明孙权继位后,庐江太守李术率先拒绝服从,江东各地又爆发起义,两者遥相呼应企图借曹操之势自立,连周瑜与太史慈的兵力威慑都失效,东吴朝野极为震惊。
孙权采取收缩防御政策,将重心转为内政治理,而荆州刘表仅用江夏黄祖,便拖住东吴扩张的脚步,孙权三征江夏黄祖,损兵折将才将黄祖斩杀,占据江夏大部,坐视曹操官渡之战后,利用袁绍诸子的纷争而吞并冀州,实现对中国北方大部的治理。
孙策明知孙权难以服众,却依然选择的理由有两点,亲情与制衡世族。
孙氏兄弟出身颇有疑点,初平三年(公元191年)孙坚过世以后,承袭乌程侯爵位的是第四子孙匡,按照封建礼法嫡子承袭爵位,是否可以猜测孙策、孙权与孙翊并非正室吴夫人所生?但都记录在其名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孙坚自公元184年起便南征北战,仅有9岁的孙策失去父亲的关爱,之后寄人篱下的艰苦隐忍,孙策虽然英武盖世有“霸王”之名,杀伐果断争雄天下,却更加需要亲情的陪伴弥补。
孙权由于年长些,因此能够更早从政,更多时间跟随孙策,孙权虽然军事统御能力低下,但善于结交英豪且有权御之术,加之多年陪伴孙策身边,深刻贯彻孙策巩固江东基业的理想。
吴郡根据地需要可信之人镇守,孙翊少年便颇有声威,由张昭辅佐照顾家眷,并分派兵将输送辎重粮草,江东各地稳如磐石百姓归心,使得孙策可以转战千里而无后顾之忧。
但失去陪伴孙策的机会,令年龄本就有差距的两人更加疏远,孙翊更与江东世族关系密切,而孙策更希望看到孙氏家族繁荣昌盛,两者在东吴未来抉择有诸多分歧。
孙权被江东世族所孤立,反倒能够锻炼其能力,而孙翊倚重张昭等世族,极易损害到孙氏家族的利益,所以孙策早已有所决定,但如何说服张昭身后的世族是第一道难关。《吴历》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对张昭所述“自取之”,很多人解读为取而代之的意思,但孙氏宗亲在军中已树立权威,张昭未有军功难以降众,因此笔者理解是,废掉孙权而改立孙翊,而非取代孙氏统治地位。
封建礼法改立主君乃“奸佞”所为,何况背后的风险极高,张昭再三表忠心,孙策见其情真意切,才招来孙权,说道:“打仗,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
孙策此言既是说给孙权,让他能够提拔亲信巩固权位,也是说给旁边张昭听,让他明白孙权身后已成势力,孙策当夜便逝世,张昭以长辈的身份训诫孙权,不能以寻常匹夫之情悲痛。
作为江东世族代表,东吴的首辅之臣张昭亲自扶马,向群臣宣告孙策的决定,然而群臣直到周瑜率兵奔丧,以臣子之礼辅佐孙权,才正式接受孙权继位的事实,却并未阻挡江东各地的动乱。
周瑜字公瑾孙权继位,只是孙策意外遇刺后的最佳选择
孙策放弃仅是幼童的孙绍可以理解,但放弃群臣推举的孙翊确实出乎意料,《三国志·张昭传》载“众心知有所归”,这是孙权突然继位最大的证明。
孙权威信不足,虽有周瑜、太史慈等忠臣震慑,由吴国太辅助政务,在继位初期依然有部将反叛,又被张昭等世族所轻视,但东吴实现平稳权力过渡。
陈寿对孙权的点评“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将其比作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可以想象其初期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