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王化贞为什么会和熊廷弼产生分歧,王化贞不是极善于处理朝中的关系吗

  明末,萨尔浒之战后,大明在辽东的精锐尽失,只能处于战略防御,再也没有进攻的能力。熊廷弼受命危难之际,在辽东整顿了一年,颇有成效,后金席卷关外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这个被后金又畏又惧的“熊蛮子”,人际关系太差,朝廷中的言官纷纷弹劾,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免职。

  后来朝廷又任命了袁应泰,不过他是书生意气太足,军事并非其长,迅速丢失了沈阳、辽阳,并且畏罪自杀。接着上任的薛国用能力虽然还行,无奈身体太差,并不能理政,而且病逝在任上。这样看来看去,朝廷只能再次启用熊廷弼做经略。也就在同时,升任王化贞为辽东巡抚。

  其实,王化贞在朝为官,最让其出名的不是政绩,而是他的医术。这是一个高明的大夫,不光实践能力强,很多达官显贵直接找他看病,还有非常了不起的理论知识。

  他根据《本草纲目》为蓝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将各种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著成《普门医品》48卷之多。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还有御医不断补充完善这部医学著作。

  不光如此,王化贞还极善于处理朝中大佬之间的关系。明末时,内阁大臣的能力远不如张居正、高拱那帮人,但内部党争却更为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王化贞是东林党领袖、首辅叶向高的门生,但又和楚党等其他派系关系不错,甚至连阉党对他印象也很好。在朝廷之中,王化贞可谓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很早的时候,王化贞就以户部右参议的身份来到广宁,当时广宁尚属于后方,压力不是很大。当沈阳、辽阳陷落后,广宁成为最前线,王化贞的任务变得艰巨起来。

  不过,朝廷看中的恐怕就是他照方抓药和八面玲珑的能力,王化贞在广宁干得不错。他一方面利用自己性格上的优势,对于蒙古的炒花等部极力安抚,避免了明朝落入多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人都以为广宁必失,他却招揽流民,募集勇士,硬是苦苦支撑,带领这一支弱兵将广宁城保住了。

  薛国用身体不行,都是王化贞在主持大局。等到薛国用死后,却派来了熊廷弼,这可能让王化贞心态有所失衡。熊廷弼为人暴躁易怒,对于下属毫不留情,这让王化贞与他的关系雪上加霜。

  两人刚碰面就对辽东怎么防守产生了分歧,王化贞认为应该沿着河设立六个军营,分兵把手。但是熊廷弼认为本来就打不过,还分兵防守简直就是自取灭亡。应该利用广宁城三面环河,居高临下的优势,死死守住广宁。朝廷选择了信任熊廷弼,这让王化贞非常沮丧。

  从此,王化贞绝口不提防御,他偏偏和主张防守的熊廷弼作对,一门心思要进攻后金。为了让朝中的大佬、宝座上的皇帝相信,他吹牛说自己可以让蒙古虎墩兔部落的林丹汗、炒花部落的卓里克图洪巴图鲁出兵协作,还自作多情的告诉朝臣,已经投降后金的李永芳将会做他的内应。

  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张鸣鹤本来就与他关系好,又巴不得辽东战事早日结束,当然选择了相信他。尽管熊廷弼反复上书表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可平日里人缘极差的熊廷弼根本得不到大佬们的信任。

  经抚不和越来越严重,熊廷弼总是上书讥讽、弹劾王化贞,王化贞脾气再好,也犟上了。多次军事行动都被熊廷弼叫停,他也恼火了,上书请求给他六万精兵,保证踏平后金,一劳永逸解决后患。为了表明自己必胜的决心,他隔空向大明朝廷承诺:“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最终,朝廷同意了王化贞的建议,将当时辽东几乎全部家当交给他,而身为经略的熊廷弼,仅仅分到了五千士卒。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王化贞希望蒙古人能派四十万援军,结果一个人影都没有。王化贞希望能让李永芳叛变,没想到自己的心腹孙得功却被后金收买,刚一交锋便率部投降后金,还想活捉王化贞献给努尔哈赤。

  总之,王化贞的表演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广宁城不战而败,数万精兵溃不成军,他本人也和剩下的将领以及逃难的百姓南下。在大凌河边,他遇到了熊廷弼,泣不成声。

  熊廷弼却刻薄的笑着问他:“你说要用六万精兵踏平后金,现在做得怎么样了?”王化贞还在哭,熊廷弼仍然不依不饶的在他伤口上撒盐:“嘻,晚矣!”

  不过王化贞在这种局面,仍然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建议,他恳求熊廷弼带兵死守宁远、锦州。熊廷弼却摇摇头,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态,他宁愿这次失利的恶果扩大,也不愿意浪费精力在王化贞身上。熊廷弼将关外了老百姓迁至关内,一把火烧毁了辽西,全部让给了后金。

  事后,熊廷弼因为擅自放弃辽西而被追责,阉党和东林党都很痛恨他,所以遭到了最为严厉的刑罚——处斩,并传首九边,以儆效尤。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这次的祸首王化贞还活得更久一些。

  由于他的人际关系好,东林党为他奔走辩护。不过他看到东林党已经式微,不顾他们的情谊,竟然主动投靠了魏忠贤。阉党接纳了他,又庇护他苟活了几年,直到熊廷弼死了七年之后,在魏忠贤都已经倒台四年后,他才被崇祯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