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苦受半年的宛城保卫战,为何等援军一到就投降了?

  宛城保卫战:苦守半年,为何42万援兵到来时,投降了?接下来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新莽时期的昆阳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王莽投入了史无前例的42万大军。但在小小的昆阳城下,刘秀仅用3000人,便刷出了史诗级的胜利。一夕之间,王莽大军竟全军覆没。而刘秀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其导火索却是一场略显奇葩的攻城战——宛城之战。

  新莽末年,由于王莽改革的失误,导致天下大乱,食货俱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极度的愤怒之下,百姓们纷纷打着“复汉”的旗号,揭竿而起。

  刘秀与其兄长刘縯也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发动了起义,他们的军队被称为舂陵军。其后,刘秀等人又与附近的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进行了联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绿林起义。

  在沘水和育阳,绿林军先后与王莽大将甄阜、梁秋赐、严尤、陈茂等人展开决战,并一举而胜之。随后,绿林军乘胜追击,直捣南阳郡的首府——宛城。

  就在兄长刘縯围攻宛城时,刘秀又带兵攻占了昆阳、定陵等城市,廓清了宛城的外围。而刘秀兄弟的族兄刘玄,也就此称帝,史称更始帝。

  王莽听说“汉朝”在南阳地区复活,不禁大为恐惧。好大喜功的他,集结了一支史无前例的大军,不算辎重部队,光带甲的军人就达42万。史书中称:“这是秦汉以来,出师最为盛大的一次”。这支部队的目的简单:

  第一,解除宛城之围;第二,扑灭绿林起义。

  就当刘秀等绿林军将领高歌猛进,到处攻城略地时,迎头便撞上了王莽军的主力。他们远远看见,王莽大军不仅人多,而且还混杂有大量虎豹犀象等猛兽。还有一位掌旗手,身高足有2.5米,非常引人注目。后来才知,此人名叫巨无霸,是王莽专门找来给军队撑场面的。

  绿林军诸将本来就是打家劫舍的贼寇,参加起义无非就是图财,哪里见过这种阵仗。于是他们纷纷逃跑,躲入了昆阳城。此时的昆阳城内,才不过9000士兵。而王莽军的前哨部队,就有10万人。

  王莽军队到达昆阳城下,就地扎营。军中谋士严尤认为:

  “昆阳城小而坚,而自称皇帝的刘玄在宛城。我们只要出兵宛城,围城之敌必然逃走;宛城围解,昆阳自然就屈服了。”

  在严尤看来,应该抓住主干,擒贼先擒王。昆阳城内的9000来人,根本翻不起风浪。与其花时间攻城,还不如先救宛城。

  然而主将王邑却认为:“我们拥有百万大军,遇到城池却不攻下,成何体统呢?”在他看来,攻破昆阳简直易如反掌,何必要绕过。

  于是,王莽军将城池围困数十重,列营百数,并制造十多丈的云车俯瞰城下。不仅如此,王邑还派人挖掘地道,用冲车攻城,无所不用其极。同时,王邑还命弓弩手向城内乱射,导致城中绿林军必须背着门板去打水,否则就有可能被射成刺猬。

  就这样,战争出现一道奇景。王莽军在攻城,绿林军也在攻城。两者比拼的,就是破城的速度。

  相比之下,昆阳城的处境似乎更危险一些。城中守将王凤甚至都准备投降了。然而王邑却决心血洗全城,震慑反贼,因此执意不许。然而,严尤却认为这样做反而不利于攻城:

  “兵法有云,围城必阙,应该让昆阳叛贼逃出城,让宛城的叛贼知道我们的厉害。”

  然而如此精妙的建议,骄横的王邑、王寻还是不准。而他们的自负,可害苦了宛城的守军。他们日日盼着援军到来,因为城中早就陷入了绝境。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汉兵攻之数月,城中人相食。”

  绿林军攻打宛城时,大约是公元23年1月,而宛城守将岑彭已经坚持到了6月,达到半年之久。此时的宛城已经进入穷途末路,甚至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

  王寻等人不仅不分兵救援也就算了,甚至都没派人知会宛城守军:“我们已经到了,再坚持一会。”于是,自以为“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岑彭,选择了举城投降。如果岑彭听说,42万援兵已经到达近在咫尺的昆阳,恐怕又是另一番局面。历史的发展,简直比小说还狗血。

  更狗血的是,就在刘縯攻陷宛城时,正到处为昆阳城搬救兵的刘秀,竟也没得到宛城克复的消息。但是刘秀非常聪明,他故意派出一个使节,怀揣一封假书信,并故意让他被王寻等人抓住。王邑、王寻搜出信一看,上面赫然写道:

  “宛兵已到!”

  毋庸置疑,宛城已经被攻克,围攻该城的援兵已经到了。看到此消息,王邑、王寻吓得惊慌失措。就在两人慌乱之时,刘秀突然率领3000敢死队,直接杀向莽军的中军。

  王邑、王寻见此,带领10000多人抵御刘秀。谁知两人指挥水平欠奉,竟被刘秀打得大败。王寻当场被杀,莽军指挥中枢彻底崩溃。昆阳城守军发现刘秀援兵已到,士气大振,于是他们呼喊着杀出城外,打得42万莽军落花流水,全军覆没。尸体累积于水中,河水为之不流。昆阳之战后,王莽主力尽失,新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