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伍子胥逃亡密闻:楚国渔翁为伍子胥守密而自杀

  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一个好心的渔翁,当这个渔翁给予他帮助以后,伍子胥却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人家不要暴露了行踪。为了不让人怀疑,渔翁自沉江中而死。然而,有一个问题来了,只有渔翁和伍子胥两个人的事情,后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当然,这些不会是正史中的记载,不过是一些传记中的文字。但是,传记文字所记录的东西不一定就没有发生过,或者说,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基于这个原因,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自杀了,这秘密就能守得住吗?为了替他人保守秘密而选择自杀,犯得上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吗?所以,我们还得看一看,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什么样的难言之情。

  伍子胥是在父兄被杀以后受到牵连选择逃亡的,他的目的地是吴国。伍子胥本来是和太子建的儿子胜一起逃亡的,到了韶关,韶关的官兵要捉拿他们,伍子胥和胜只能各自逃跑,因为是徒步,差一点儿不能脱身。来到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撑着船,知道伍子胥很着急,就渡伍子胥过江。过江之后,帮助他渡江的渔翁见他有饥饿之色,让他在树下等候,要去帮助伍子胥找点儿食物。渔翁一走,伍子胥起了疑心,于是藏到了芦苇深处。没有多久,渔翁带着食物回来了,见树下没有人,就对着芦苇丛中说:“芦中人,芦中人,你难道就不饥饿吗?”这个渔翁非常聪明,他喊的是“芦中人”,一连喊了好几遍。当伍子胥从芦苇中走了出来,渔翁就说:“我看见你面露饥饿之色,为你去拿饭,为什么要猜疑呢?”伍子胥说:“性命本属于天,现在属于丈人,怎么敢有猜疑呢?”吃过饭食,伍子胥解下百金之剑送给渔翁,说是此剑已经祖传三代,上面刻有七星北斗,还有龙跃于渊,价值百金,以此答谢。渔翁说:“我听说楚王已经下达了命令,擒获伍子胥的人,可以得到粮食五万石,得到楚国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难道还贪图这百金之剑吗?”渔翁不但没有要这把宝剑,还催促伍子胥赶紧离开。伍子胥于是问渔翁的姓名,以便日后报答。渔翁说:“现在情况紧急,两个坏人相逢,我就是帮助你渡河的那个楚国坏人。两贼相得,得行于沉默之中,为什么还要知道姓名呢?你是芦中人,我是渔丈人,以后富贵了别忘记我就行了。”伍子胥答应了。伍子胥临别时,不断地嘱咐渔翁将他吃剩的东西好生掩埋,不要泄露了行藏。渔夫答应了他。伍子胥行走数步,回头再看,渔夫已经翻船自沉江中。

  看这段文字,好像是在听人讲一段故事,所以正史中不会记载,只能是传记文字。但传记记载的东西同样可以采信,因此,我们就此问一下,渔丈人自杀,仅仅是为了守密吗?

  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渔丈人的回答告诉伍子胥,你在我这儿已经不是秘密,你就是那个被通缉的人!作为一种行为,渔丈人已经用行动作出了回答,我出去那段时间,拿回来的是食物,并不是带回来捉拿你的人!只不过伍子胥“惶惶如漏网之鱼”,一时间满脑子只是逃跑、逃跑,根本看不到想不到其他。但渔丈人不同,他既然知道这个人是伍子胥又要冒着极大的危险去救他,说明他是怀着同情心的。他可能不是为了金钱、爵位的回报,却可能为着人间的那个正义,或者是一个普通士民的公道实现。如果这个正义和公道能够得以实现,他会有一种内心的欢乐。同样,当这种行为不被人理解操守又不能被人相信的时候,他会有极度的失望。否则,仅仅是为了保守秘密,他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协助伍子胥到达吴地。

  失望是会杀死一个人的,因为这时候渔丈人前后都存在着杀死他的危机。前面的伍子胥,反复交代不要泄露了行藏,临去又是一步三回头,这说明他始终没有放心,而要他放心的唯一办法就是杀死这个人。也许渔丈人收下了七星宝剑伍子胥还能够放心一点儿,但是情急之中他疏忽了一点,渔丈人收下这把宝剑,要么是一件废物,要么是一个灭族的缘由。伍子胥的这把宝剑不仅仅是价值百金,它同时还是三代所传之物,也就是说,这是贵族之家的东西,一个打渔之人如何得来?春秋时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剑这种东西只有士这个阶层以上的人才可以佩带,一个打鱼人要这个干什么?藏在家里就是一个废物。假如说拿出来换钱,卖给谁?需要剑、能买得起剑的人必定要问,你一个打鱼的,哪来的这般贵重之物?假如官府追究起来,不是惹祸上身又是什么?!惶恐之中的伍子胥可能想不到,关注着官府通告的渔丈人能够想得到。后边的危险更不用说,这漫漫江边只有你一个打鱼的,不是你放走了伍子胥还会有谁?如果这江中只有你一人一舟,捉不到伍子胥,杀了你就是对上司最好的交代。这儿离韶关不远,追兵说到就到,这追兵不仅仅是伍子胥的危险,也是帮助伍子胥渡江渔丈人的危险。

  渔丈人自知是活不成了,前面那个人潜行匿踪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死,后边如果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来顶罪,这样的态势,他还能够有个活路吗?也许是为了家人,他才选了这条道路。他死了,后边的人不知道这儿有个渡江人,前边的人一旦富贵,能不能回来寻找这儿曾经有一个为他自杀的人?

  我们只能说惶恐之中的伍子胥想不到那许多,因为凭伍子胥的智慧和对人情世故的透视他不应该这样做。楚平王要杀他们父子三人,开始只是囚禁了他父亲一人,为了斩草除根,才让他的父亲写信召回他和哥哥伍尚,那理由是回来就放了你们的父亲,不回来就杀死他。而伍子胥清楚地知道,他们兄弟回去,父亲会死得更快。只有选择逃亡,或许楚王还会有所顾忌。即便父亲仍然还会死,也可以想方设法为父报仇。这等清醒理智的伍子胥,怎么就看不出渔丈人是在真心救他?所以只能用慌乱之中思维不清来替他打个圆场。

  伍子胥这个人命运多舛,父子为楚国尽心尽力,因为遭遇谗言全家被杀。辅佐了两代吴王,对吴国的贡献居功至伟,最后却被赐剑自杀,实在是让人感到忿忿不平。他辅佐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又辅佐他打败了强敌楚国,同时辅佐两代吴王称霸,其治国理政的能力令人称道。然而,这个人总是让人感觉身上有些异样的东西,后世之人几乎没有人效法他。比如说那个靠耍嘴皮子谋取高位的苏秦,人家还有个“头悬梁、锥刺骨”故事可以激励后人,伍子胥有什么?像对待渔丈人这件事情,难道不是对他的人品产生了负面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