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窗户纸一捅就破吗,古人又是如何防止被人偷窥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窗户纸,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常常能在古装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个人蹑手蹑脚走到某人窗前,伸出指头在口中蘸一些唾沫,然后又用指头在窗户纸上轻轻一捅,瞬间,窗户纸开出一个小洞,窗外人凑上眼睛,偷窥屋内的动静,屋内人的隐私就这样一览无余。

  实际上,这样的桥段在古人的日常生活里很难发生,观众被影视剧误导了。

  毕竟,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的隐私十分看重,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礼教十分严苛的状况下,人们对偷窥之事非常忌讳,认为这是小人行为,正人君子绝不能这样做,谁若做了,让事情败露,足以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声誉毁于一旦。

  况且,古代的窗户纸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能捅破。

  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古代并没有玻璃可供窗户使用,只有简单的窗户纸,那么,古人又是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窥的?结合历史资料,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从居所的构造来防止坏人的偷窥。

  古代不论是王孙贵族还是普通百姓,房屋前后都有或大或小的院子,分别称作前院和后院,前后院子边沿都建造有一人高的围墙,围墙是保护自我的第一道屏障。

  古代大户人家的居所称作“府邸”,属于园林式的深宅大院,面积庞大,院墙高大,院墙里边的建筑物很多,各个建筑物之间由错综复杂的路径连接起来,如同一个又高又大又深的迷宫。来客从大门进入后,要想来到主家的居室,如果不清楚具体的线路,或者没有人领路,就非常容易迷路。

  这一点可以参考《红楼梦》中林黛玉进入贾府面见贾母时的场景,路线图如下:

  宁国府大门→荣国府→垂花门→穿堂前→垂花门→出西角门→出荣国府正门进宁国府→进入黑色大门→至仪门前→出东角门→过荣国府正门→西角门→从后房门经后廊往西走出角门→穿过东西穿堂→贾母后院→从后房门进入贾母院内。

  前前后后,林黛玉总共进出十几道门才见到了贾母,可想而知,古代大户人家的庭院结构相当复杂繁琐,光是见到主人就要煞费苦心,如果想偷窥或谋害他们,就更加困难,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并且,深宅大院里往往守备森严,主人雇用了许多武功高强的家丁来看家护院,想偷窥、偷盗、谋害主人,还没见到主人说不定就被家丁抓住了。

  所以,古代大户人家的人根本不用担心被偷窥,有贼心的人也不敢冒这个险。

  古代普通人家的房屋也有院子,院子周边通常用一人高的篱笆墙围起来,篱笆墙本身就承担了防偷窥的作用。普通人家雇不起家丁,会在院子内豢养一条大狗,用来看家护院、防偷防盗。狗的听觉和嗅觉都要比人类高出几十倍,不速之客还没有接近主人,就已经惹怒大狗吠叫起来,而大狗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足以震慑坏人。所以,在古代想对普通人家想入非非也不容易。

  再说,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值得偷窥、偷盗和谋害的。

  其二,从窗户纸的材质来杜绝别有用心的人进行偷窥。

  玻璃从明朝中期传进中国,在当时价格十分昂贵,只有皇宫才能用得起。皇宫的窗户装上玻璃后,屋内的采光很快提高了很多倍,因此,玻璃首先从皇宫流传起来。

  然而在民间,普通人家用上玻璃窗距离现在只不过才几十年时间。

  在几十年前以及在古代,普通人家依然用老办法来装饰窗户,要么,给方格木窗上糊一层特制纸张,要么,给装上草帘。

  汉代以前,纸张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富贵人家会给窗户上糊上一层纱或丝绢,这些材质本身就是不透明物质,想偷窥也没有什么用,除非把它们划破,但不容易做到,能不能接近人家居室门外首先是一个棘手问题。

  到宋代,出现了一种叫“明瓦”的材质,由贝壳、牛角、羊角等骨质材料一点一点打磨而成,成品呈现出半透明状,用来贴在木窗的方格上,有一定的采光作用,但是,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

  一些大户人家则会用研磨过后的牛皮或驴皮蒙在窗户上,制作方式跟制作皮影戏所用的方式大同小异。研磨过后的牛皮或驴皮,同样属于半透明物质,并且韧性很高,是非常不错的“窗纸”,当然,这种材质普通人家也买不起。

  一般人家通常会买来黄麻纸,然后用熔化的羊油进行浸泡,把纸张加工成韧性较高、半透明状的材料,跟我们今天所说的蜡纸相似,然后钉在窗户上,既能遮风挡雨,还有一定的采光度,当然也能防止别人偷窥。

  既买不起纱和丝绢,又买不起黄麻纸的穷苦人,只能自力更生了。他们往往会用稻草或麦秆扎成草帘,然后悬挂在窗户前,同时起到遮风挡雨、防偷窥的作用。

  另外,古人在入睡前,家里有屏风的,会把屏风搬到窗户前,同样能起到保护隐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