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福全作为康熙的兄弟,康熙为什么要严惩福全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和福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即公元1661年2月5日),顺治皇帝驾崩,此后就由他的皇三子玄烨继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皇帝。

  其实在顺治帝驾崩的时候,在他膝下诸子当中,老三玄烨并不是老大,老二福全才是事实上的长子。

  福全生于顺治十年(即公历1653年9月8日),病逝于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历1703年8月10日),享年五十一岁。

  说起福全的性格特点,大概有以下这么几个:

  生性耿直,不善掩饰

  在史料《清史稿》关于福全的文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在福全和玄烨年幼时,顺治曾玩笑般地问这小哥俩将来志向如何,福全不假思索地便答道:“愿为贤王”,而少时的玄烨便懂得顺着皇阿玛的意思来,在短暂的思考后从容说道:“原效法父皇”。

  显然这就为日后玄烨继位为帝埋下了伏笔,而小福全也就这么懵懂地逐渐拉开了与皇位的距离。我想大概也是出于对于兄长福全的愧疚,所以玄烨才会在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亲政前夕就迫不及待地加封他为“和硕裕亲王”吧。

  作战英勇,屡立战功

  康熙二十九年(即公元1690年)七月,噶尔丹侵扰大清边境,为早日平息战端打击噶尔丹的嚣张气焰,康熙即加封兄长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兵讨逆。在征讨过程中他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在驼城等地重创厄鲁特军,为清军的多次大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抵上也正是出于对他军事才能的考量,所以康熙才会在福全屡次不听指挥擅自专权的情况下,还在康熙三十五年许他随驾出征,好让他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性格沉稳,敢于担当

  在康熙二十九年清军初次讨伐噶尔丹的过程中,在康熙眼中福全在战略上先后有过两次重大失误。

  第一次是他在骆城打败了厄鲁特军之后没有乘胜进军,想要等待盛京大军来时两军合并再与噶尔丹背水一战,一鼓作气歼灭残余败军,但他此次部署却引起康熙不悦。第二次是在噶尔丹率领残军败将逃遁之后,由于此时作战太久补给不足,军中粮草只够支撑数日,为了避免盲目追击遭受敌军埋伏,于是福全自作主张,在没有请示康熙的情况下做主穷寇莫追,让部队“班师回营”。

  这一次直接把康熙惹毛了,康熙随即下旨让福全班师回京,在军队到达朝阳门后连门都没让他进去,传旨道:

  “贝勒爱新觉罗·阿敏弃永平,代善使朝鲜,不遵旨行事,英亲王以兵噪,皆取口供,今应用其例。”

  初时福全本来还想据理力争,让随军出征的侄子胤禔为自己作证,以述清当时战况之紧急,自己不得已才专权行事。可是不久他便收到康熙对于其子胤禔“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的警告,知道康熙已下定决心要对自己下手,于是便放弃了抵抗,在康熙公布他的诸多罪状时,为了不牵连他人,福全只仰天大哭,厉声喊道:“我复何言!”,把罪名一股脑儿都给揽了下来。

  最后许是康熙良心发现,没有同意大臣把福全“夺爵”的奏请,保留了他的“裕亲王”王位,只是罢免了他的议政大权与三佐领之职,还罚了他三年的官俸。

  不善心机,被人利用

  众所周知,康熙的皇八子胤禩一向善攻心计,故此才能把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四胤禵等一大批兄弟臣子团结在他的“八爷党”下,供他驱使。裕亲王福全也正是受了他的蛊惑而不自知,受了几句花言巧语便在康熙面前屡次进言夸赞胤禩,力保他做皇位继承者。甚至于在他病重不久人世的时候,福全都在向康熙面前力荐胤禩,说他“有才有德,实堪大任”。

  福全少时是皇子,身为天潢贵胄,从小便处在万人之上,成人之后又成了皇兄,尊为亲王位极人臣,同样也是惹人称羡,虽然曾经因为政治原因而遭受贬斥,但以封建时期为人臣下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差强人意了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诸王列传》、《清史稿·圣祖本纪》《清史讲义》、《清圣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