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弑君朝中大臣都纷纷责骂,司马昭是怎么平息众怒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昭弑君,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弑君之事,人神共愤。
曹髦被杀后,许多大臣,包括司马家的支持者,都对司马昭极为不满。
司马昭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显示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突发危机
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代魏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曹髦之死,是出乎意料的。
自汉代以来,忠孝思想已深入人心,“弑君”是人神共愤的行为,经学世家的司马昭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
对司马昭来说,他最佳的选择是如当初曹操、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对待魏帝,步步为营,完成篡魏,公开弑君这种极端手段既没有必要,还会引发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
可是,不甘束手的曹髦主动发难,仅率“僮仆数百”,就鼓噪而出,要除掉司马昭。
虽然曹髦已是傀儡,手中兵力不多,但亲自披挂执剑的天子,威慑力是惊人的。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率兵阻拦,曹髦厉声呵斥,禁军将士无人敢阻拦,“伷众奔走”!
公开带兵抗拒天子本人,在那个时代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贾充够狠,让成济出马解决问题,并在成济询问“执之?杀之?”(要死的还是要活的)时,露骨表达“杀之!”
于是,当朝天子被臣下当街杀害的惨剧发生了!
如此行为,亘古未闻!
因此,此举引发了群臣强烈的反应!
强烈的公开质疑
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召群臣商议。
司马家的支持者陈泰根本不来!
自陈群时代开始,陈家与司马家就是世交,是司马家的老牌政治盟友。
司马昭让陈泰的舅舅去召唤,陈泰才过来。
司马昭问陈泰:怎么办?
陈泰表示:杀了贾充,才可能稍微跟天下有所交代!
司马昭再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陈泰回答:我有更激烈一点的办法,没有退一步的办法!
司马昭不敢再言。
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更是直接。
他直接跑到曹髦尸体边,“枕尸于股”,大哭,要求严惩凶手!
铁杆政治盟友、本家叔叔,都对弑君之事表达了强烈质疑,何况他人呢?
这些情绪处理不当,司马昭的统治根基将动摇!
反对者背后的实际诉求
处理情绪,最重要的不是看那些激烈的表面言语,而是找到情绪背后的实际诉求。
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多年经营,此时,朝堂之上的“拥曹派”已经被打压得差不多了。
尽管对于魏帝的态度有差别(比如司马孚坚称自己是魏“纯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在利益上与司马家结成一体。
自司马懿夺权以来,司马家采取“优容士族”的政策,废除曹丕、曹睿时期“苛繁之政”(主要是限制士族利益的一些政策),所以,司马家已经与士族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他们厉声谴责弑君行为,并非他们对魏帝多么忠诚,而是维护家族名节。
汉魏时期,士族的名声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比一时的政治生命还重要。
如果保全名声,即便一时失去官职,得到士人的敬仰,将来的机会多得是。(反正权力都是在士族圈子里打转转)
所以,他们表面上高喊严惩凶手,其目的并非是为难司马昭,只是表明:为了公义,我们不惜激烈反对位高权重的司马家!
而实际诉求是:司马昭必须就此事给出妥当说法,以使他们维护司马家的行为不损他们的名声!
司马昭是个精明人。
他没有为朝臣激烈的表面诉求所动而处决贾充(处决了贾充,再有类似事件,谁来帮你?),而是着手于从他们的实际诉求出发解决问题。
获取名分:表面表演+暗箱操作
得知曹髦死讯,司马昭“大惊”:“天下其谓我何?”
他也知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天下人会怎么说他?
于是,他开始两手操作。
表面上,他痛哭流涕,说他“哀伤痛苦,五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
暗地里,他找到了郭太后。
在他的操作下,郭太后下诏,编写了一套故事。
郭太后的故事分为3步:1、曹髦暴戾,屡教不改,危害社稷;2、郭太后对司马昭“密有令语”,为了社稷,可以另立。不过,司马昭以天子还小,只是苦口婆心劝说曹髦;3、曹髦得知此事,想杀郭太后。事情败露,又“举兵入西宫”杀郭太后,再杀司马昭;4、司马昭及时出手制止,但曹髦居然混杂在士兵之中,所以·
于是,司马昭的弑君行为,变成了保护太后,保护社稷的忠臣行为。
这还不算完,郭太后宣布:曹髦不配作天子,废为庶民!只能以庶民之礼安葬!
处决替罪羊,厚葬天子,安抚众心
故事编完了,司马昭开始收拾人心。
首先,完善“案件”故事:为了保卫太后,我们前去阻拦曹髦,但是,我们再三强调,不许杀人,更不许靠近天子车撵,成济擅自闯入,杀了天子!
结案。“弑君”,是太子舍人成济个人行为,该灭三族!
于是,处决成济兄弟,成了对“弑君”案的交代。
接着,司马孚领衔,司马昭、高柔等人上奏:“臣等之心实不忍”,曹髦还是以王礼安葬吧!
随后,司马家迎新帝即位。
于是,“弑君”风波,告一段落。
公道在人心
司马昭的解释,暂时维持住了局面。
群臣公开反对的声音暂时平息了。
3年后,钟会谋反,诈称得郭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却为未提起司马昭弑君一事,可见,“司马昭弑君”在当时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已经基本被解决。
其实,群臣不傻,当然不会相信。
但是,那又如何呢?群臣想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搪塞的说法,以维系其替司马家的名声,并不是真的要替曹髦讨个公道。
可是,搪塞之言,堵得住一时之口,却骗不了世人。
几十年后,连司马家自己的后人都感觉羞愧!
东晋时,晋明帝学习司马家“创业历史”时,以面覆床:如果是这样,我们晋朝的国祚又怎么能长久呢?
自家后人都觉羞愧!
公道自在人心。
曹髦被杀前,司马昭已平定淮南三叛,朝堂、地方的拥曹派势力大部已被消灭,司马家根基已固。
在司马家“优容士族”的政策下,世家大族已经与司马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因此,朝臣激烈质疑,并非借此反对司马家的统治,而是为了家族名声而“做样子”。
司马昭借郭太后之口,以一个经不起严格推敲的故事搪塞后,舆论一时平息。
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司马昭弑君的事实,终究瞒不过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