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叛蜀投魏,孟达这么做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黄初元年七月,孟达率自己四千部曲,叛蜀投魏。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文章。

  孟达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模糊的人,由于正史之中并没有为其列传,导致其史料极为零碎,而其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个选择,分别是背刘璋投刘备、叛蜀投魏和叛魏被杀。那么,孟达投靠刘备之后,为何又会在关键时刻叛蜀投魏呢?我们不妨通过支离破碎的记载来分析一番。

  孟达“恃才好术”的性格,导致刘备对其信任有限

  根据《三国志·蜀书·法正传》的记载,我们得知孟达是在建安初年(196年之后),因天下饥荒,与同郡人法正一起入蜀投靠的刘璋,但两人在刘璋手下过的并不如意。法正曾经常和益州别驾一起“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孟达应该也是如此。因此,在法正被刘璋派去交好刘备之时,孟达应该也得以认识了刘备。

  在刘璋引狼入室,刘备夺取益州这一系列战役中,孟达的所作所为并未见于史料,但《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有“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的记载,可见孟达早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便已经投靠了刘备,并在益州平定之后被封为了宜都太守。

  汉中之战后,刘备开始在东西两个方向扩张,没有参加汉中之战的孟达开始出现在战场,《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有载“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类似)。

  不过,这段记载有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在孟达受命进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之时,刘备以“恐达难独任”为由,竟然派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夺取了孟达的军事指挥权。更为重要的是,平定三郡之后,连投降的申耽、申仪兄弟都获得了封赏,可孟达却丝毫没有获得赏赐。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孟达降曹之后魏国大臣的评价来看,孟达并非没有治军能力。那么刘备以刘封取代孟达,便只有了一种可能,那便是《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中,刘晔对孟达的评价“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而在《晋书·宣帝纪》中,也有“帝(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的记载,也就是说,孟达自持才能、喜好权术,而且忠诚度很值得怀疑。

  由于孟达的这种性格原因,刘备并不能对其全盘信任,再加上上庸三郡实在太过重要(如上图),刘备因而派了刘封前去坐镇。然而,令刘备没有想到的是,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竟然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孟达与刘封之间的矛盾,关羽死后孟达直接叛蜀投魏

  关于孟达与刘封的矛盾,史书虽然没有交代前因后果,但从各种零碎的记载来看,两人的矛盾不仅极为尖锐,且孟达基本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而从各种史料来看,孟达的叛蜀投魏,与刘封长期以来对孟达的侮辱和欺压有着直接关系。

  关于刘封与孟达的矛盾,史料中多有记载,例如《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便有“(刘)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也就是关羽兵败麦城、孟达叛逃魏国之后,刘备最终令刘封自尽,而刘封的两项罪状便是侮辱孟达和拒援关羽。又如《三国志·蜀书·费诗传》中,在诸葛亮写给孟达的信中也提到“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

  而直接表明孟达的反叛与刘封长期欺凌有关的史料,同样有不少,例如《三国志·蜀书·刘封传》有载,“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这里解释一下,“鼓吹”指的是军乐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刘封此举无疑是对孟达的一种侮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直接表明“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司马光直接指出,孟达之所以投降曹魏,主要源于刘封的“侵陵”。

  鉴于《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中有“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的记载,因而很多人认为孟达叛变的原因是“达既惧罪”,也就是孟达担心刘备追究不救援关羽的责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前文不难看出,刘封才是上庸三郡的实际指挥官,而孟达已经丧失了指挥权,根本无权决定是否支援,拒援关羽的责任主要在刘封,而从刘备对刘封的处置能看出来,刘备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那么,“达既惧罪”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刘封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关羽的兵败被杀,同时又因为刘封长期对孟达欺压导致孟达心有余悸,害怕被刘封当做替罪羔羊,这才铤而走险,甚至不顾留在蜀中一家老小的安危,最终投降了曹魏。

  不过,孟达的投降并非不告而别,根据《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孟达在投降之前,还曾给刘备留下了一封书信,这应该便是清朝严可均所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提到的“辞先主表”,全文如下: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于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于五湖;咎犯谢罪,逡巡于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洁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臣勋,自系于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闻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也。

  在这份《辞先主表》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孟达的无奈和悲伤,文中孟达更是以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为国尽忠但又不得善终的古人而自喻,也体现出了孟达当时的无奈心情。由此可见,孟达从内心深处是不愿降魏的,或许也正是因此,日后才会再生回归蜀汉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