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如果魏忠贤还在,这能改编大明的结局吗?

  公元1644年,北京城被闯王李自成率军攻破,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带着太监王承恩逃往煤山,朱由检自感无颜面见其先祖,便以发覆面,自缢而终。

  临终时,太监还不忘感叹道:忠贤若还在,事情何以至此啊!在这之前,朱由检的皇兄天启皇帝朱由校让位于他时也讲到:忠贤为人忠贞,是可用之才。

  提到魏忠贤这个人,那可是被人恨到牙痒痒的“奸臣”代表,而此时却被誉能挽回大明残破局面的美名,却又是为何呢?难道人们长久以来认定的“奸臣”形象都是假的吗?

  其实所谓的“奸臣”,是指的那些不忠君,依靠卖弄权术最终误国的臣子。朱由校在位期间来算“忠臣”的话,魏忠贤可以说是首当其冲。虽然他“卖弄权术,迫害忠良”,但是当时的国库却是出奇的充裕,地方也是相当稳定,就连东北的满清政权也丝毫没有占到便宜。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这个人又是如何成为了“奸臣”二字的代表呢?

  那就不得不提及魏忠贤的对立面,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浅显点就是“东林党”。换言之,当时的魏忠贤与清朝的雍正皇帝一样,得罪了有着“舆论传播权”和“舞文弄墨”的士绅阶层。

  朱由检继位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由此可想,本就与魏忠贤唱反调的的“东林党人”,必然会施以各种方式来疯狂报复!

  那么,作为一个宦官,又是如何做到能影响明朝结局的呢?

  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斗法”长达十余年,到了后面,索性就直接30年不理朝政,至此,大明王朝开始逐步走入混乱阶段。但是转念一想,大明江山毕竟还是老朱家的,也不能就毁在自己手里,但又不想向大臣妥协。在此契机下,太监们逐渐充当了中间人,开始拿捏权力。

  但谁曾想,越往后面走,宦官们手上掌握的权力就越大,使得本来在朝为官的官员们,有的被排挤,有的被清算。加之魏忠贤的大洗盘,使得朝野上下剩下的大臣,基本都是他的“追随者”。可以想象,其品行操守已经堕落到了何种地步。

  面对这样的乌烟瘴气,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便立志要清理这群扰乱朝纲的“阉党“!所以在他宣告登基之后,为了能重振大明朝纲,他下令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始清算”阉党集团“。此后“东林党”再一次掌握了大明朝廷。

  试想一下,毫无政治经验的崇祯皇帝,将老奸巨猾的太监清算殆尽,无疑是自断右臂,给“东林党”创造了对抗自己的有利条件。其实在朱由校继位前,宦官们与东林党人鹬蚌相争,天启皇帝朱由校便可以在后边坐收渔翁之利。而现在个个酷似人精的东林党没有了对手,无疑是顺风顺水,一路平坦。

  那么魏忠贤,又是用什么方法镇住东林党的呢?答案就是绝对服从,一点不跟你讲道理,讲的话你不听,那就死吧。正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的治国方针、财赋政策都开始了根本性变化。最显著的就是取消了商税和矿税等税收,这些可都是朝廷最主要的财政收入,然后顺势受害的就是广大的穷苦百姓

  那这又是为何呢,难道崇祯皇帝真的就傻到那种地步了吗?其实不然,原因是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大多都是江南世家的代表人物,商税的取消,是可以为他们和各自代表的家族带来广大利益的。但事实是,崇祯皇帝被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忽悠得明明白白的。

  如果老魏还在的话,这些只会动嘴的人,又怎敢如此嚣张跋扈呢?毕竟他可没有所谓的世家阶层,唯有一颗誓死效忠大明皇帝的心。唇亡齿寒的道理,人尽皆知,老练的魏忠贤又怎会不明白。只要大明国还在,我魏老儿便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现如今,魏忠贤被处死了,没人给皇帝挣钱,加之皇权也几乎被架空,处境一度尴尬到极点。朝廷国库空虚,便下令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因而失去工作的李自成便有了揭竿起义的由头;军队缺欠粮饷,军队则无法抗击关外的八旗军和内部的农民起义军。

  后来闯王李自成提出朝廷支付几百万两白银便撤兵休战的提议,本该是好事,朝野上下却是表现得极为苦恼,原因竟然就是拿不出这笔钱,偌大的一个朝堂,区区几百万都拿不出来,真是可笑。谁知北京被攻下之后,李自成搜刮的白银足达几千万两之多!

  再想一想,老魏在世的话,焉能有此窘况?直接一道募捐命令,谁敢不从,那就是死!可惜,能为朱由检冲锋陷阵的魏忠贤已经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昔日满口“忠君爱国”的东林党人,在他自缢之后,转身就成了李自成和满清政权的归顺者,继续为官显赫。

  终究是祸不单行,因为自己的一腔热血,未经全局思考,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王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忠奸又该如何判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