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揭秘:历史上的“四大阳谋”分别是什么?

  在华夏文明中,多少谋略令人称奇乐道,有君王治国,将帅运筹帷幄。而有一些谋略,敌我双方都知晓,却又无可奈何的走进去。

  在历史上涌现出诸多谋士,为天下安定出谋划策,阴谋诡计我们都可以理解,而其中的“阳谋”更是让人称奇。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二桃杀三士

  第四,二桃杀三士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

  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于是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让他们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

  于是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

  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拔剑自刎。

  古冶子看到别人为了而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不得不说这样心理学的运用真是如火纯青的地步。如果他们三个人有其中一个人主动让步,不要桃子,那么他们三个人因此会走向分裂,最后结局也是注定的,不得不说,古人在运用心理学方面也是一流的。

  远交近攻

  第三,远交近攻远交近攻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出自《战国策·秦策三》。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并积极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远交近攻先把斗争重点放在近旁的韩赵,对较远的齐燕暂置不顾,稳住楚国和魏国。

  “远交近攻”策略的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二国,因为韩赵两国最近,国力最弱。稳住楚国与魏国两个巨无霸,暂时对较远的燕齐置之不顾。

  “远交近攻”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此后秦国就以这样的外交策略,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远的置之不理,强的联合安抚,近的步步逼近。这样的外交策略,符合地势,符合用兵,为秦国横扫六合,绘制了蓝本。

  秦始皇即位之后,正是按照远交近攻的方略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先攻下韩魏,然后攻破赵燕统一北方,之后多路出击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大军压境使齐国投降。

  秦始皇嬴政发动的统一战争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推恩令

  第二,推恩令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分封了很多同姓王和异性王。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都威胁到汉朝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即位之后,为巩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规定把以前只有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规定改为嫡长子、次子和庶子都可以继承封号和封地。

  这样一代代的分封,诸侯国就变得越来越小,权利也就越来越小,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

  推恩令的颁布如果执行诸侯王就要被分裂,毕竟在那样的一个时期,每一个诸侯王都是有很多老婆的,同样也会有很多儿子。把自己的封地再从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每个人所得到的封地就会越来越少,而是失去和中央抗衡的实力。

  如果各个诸侯国不执行推恩令,那么诸侯国内部就会发生内乱、父子会反目成仇,即使一个儿子不要封地,不代表其他儿子不要封地。内部的不团结也必将走向分裂。

  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于,无论诸侯国执行与不执行推恩令,其结果都是诸侯国实力在不断的慢慢削弱,从而失去去中央抗衡的实力,明知是火坑也要往里面跳。

  推恩令使汉武帝心中大喜,使各个诸侯国看到了自己的末日,但是又无可奈何。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汉室衰败,群雄并起,国家动荡。董卓被吕布所杀后,长安大乱,汉献帝从长安一路落魄逃回洛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曹操得知汉献帝的下落后,把他接到许昌保护起来。曹操那时虽然实力不及袁绍,但是有汉献帝这样的软实力,皇权正统性。

  这样一来,虽然曹操并不是最强的割据势力,但是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从此之后,反对曹操就是反对皇帝,此后曹操以天子之令征战四方进而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人都明白,天子只是一个摆设,所有的指令都是曹操下发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和智慧去揭穿这一切,因为曹操明白控制了皇帝就是控制了天下。在封建社会中,皇上就是天下正统,或者你知道做错了,但是也不能反对。

  我们的古人其实也是非常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