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禄山反叛唐朝,双方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很多人都不了解安史之乱双方兵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7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三镇官兵以及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浩浩荡荡杀向长安,“安史之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战争初期,安禄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率主力经河北南下,一路上未遇到有效抵抗。直至十二月十三日,叛军已相继攻克汴州(今开封)与东都洛阳,切断了南方向长安供应物资的运输线。之后,安禄山又继续率军向西挺进,并在潼关与唐军主力进入对峙阶段。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朝军队和叛军兵力对比如何?
要回答上面提出的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从当时唐朝全国的总兵力开始说起。从现存资料来看,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在册兵员为574733人。当时全国共设置了十大藩镇,合计兵力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那些戍卫京师的宫廷卫队不知道要强出多少。
在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兵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安禄山之所以敢发动叛乱,主要还是因为家底够厚,经得起折腾。
当然,这些兵力数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由于战争、伤病等原因,兵员变动相当频繁。但全国在册兵力总数,以及各藩镇的兵力人数,都大体上维持着各自的上限。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所率的主力部队人数约为15万,同时他在范阳、营州、代州等叛军基地留下的兵力约为5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手中的总兵力大致在20万人左右。
那么唐朝方面有多少军队呢?毫无疑问的是总兵力肯定要多于叛军,但由于朝廷事先没有准备,在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才仓促应付,因此吃了很大的亏。
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正好在长安向朝廷汇报工作,于是唐玄宗就派他前往洛阳(当时洛阳尚未被攻陷)组织防务。封常清临时招募了一支6万人的军队,可事实证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的新兵在那些久经沙场的叛军面前不堪一击,洛阳很快就失守了。无奈之下,封常清只好率残部退守潼关,这里是京师长安的门户,得失至关重要。封常清在潼关与他的老上司、唐朝名将高仙芝会师。叛军虽然尾随而至,但在两名久经沙场的老将指挥下,潼关守军上下一心,成功将叛军挡在了关外。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了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以为高仙芝、封常清畏敌如虎,且克扣士兵钱粮。于是下令将两位老将处死,此举对潼关守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之后,唐玄宗任命安禄山的死对头,陇右、河西二镇节度使哥舒翰前往潼关统领全军。
当时潼关汇集了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调集过来的军队,加上之前高仙芝、封常清招募的新兵,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与此同时,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井陉关(今河北省井陉县)一带拥有一支超过10万人的大军。河北中部和东部地区有十七个州组成了约20万义军,宣布效忠朝廷。因此,即便不把义军人数算在内,唐朝方面能直接与叛军对抗的兵力也已达到了30万人。而且从安西、北庭等藩镇撤出的大量军队也正赶往长安勤王。
此时就算是毫无军事经验的人也能看出,朝廷正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一方面是兵力人数远高于叛军,另一方面是已经对叛军形成了夹击的态势。只要不出意外,安禄山覆灭将是几个月内的事情。然而对这一时期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会知道,不久之后,形势却彻底逆转。安禄山挥师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场原本几个月就能平息的叛乱最终却打了整整八年。那么究竟是谁将唐朝手中的这一副“好牌”给打烂的呢?夜读史书将在另一篇文章《哥舒翰统兵20万,为什么打不过兵力远不及自己的安禄山叛军?》中进行分析与讲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