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古代宫女出宫之后,她们还能不能嫁出去

  对古代宫女出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其实也不是都没人愿意娶,而是分级别,看是什么级别的宫女,在清朝有一部分宫女还都嫁给了王公贵族呢,所以终归还是看宫女的家族出身。

  清朝宫女有着严格的等级,高级别的宫女最终大多被指婚给王公贵族

  在清朝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后宫嫔妃以及朝廷大臣一样等级森严,但是清朝的宫女等级主要看家族出身。

  其实清朝的宫女主要分为秀女和普通宫女,清朝的宫女大多是八旗子弟和奴籍以及罪籍的女子,而且这其中还分为秀女和宫女。

  秀女分为八旗贵族女子和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女子,八旗贵族女子是每三年一回选秀,包衣女子则是每年都要选秀,她们的父母将她们送交给户部和内务府选秀,她们本身就是入宫作为预备妃嫔所供皇帝选择。

  皇帝在选择妃嫔时虽然也会宠幸普通宫女,但优先从秀女中选择,每年入宫的秀女有很多,皇帝选剩下的秀女大多是留在宫廷做女官,也就是宫女的头目,她们在宫中短则数月多则一二年就会被皇帝赐予王公贵族的子嗣或者皇子为妻。

  比如雍正生母、康熙四大妃之一的德妃乌雅氏,她家族出身就是正黄旗包衣,她的祖父是御膳房总管尔森,父亲魏武是正黄旗参领,整个家族都是属于包衣出身,德妃与妹妹都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前后通过上三旗包衣女子每年选秀选入宫中为秀女,由于德妃和妹妹都没有立刻被康熙选中,所以她们姐妹二人之后就成为了宫女。

  德妃是在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的推荐下以宫女的身份被康熙临幸,后来她与康熙一夜春风之后就怀上了雍正,康熙对她也比较满意,因此德妃就摆脱了宫女身份,被康熙册封为德嫔。

  后来德妃通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得康熙喜爱,她的肚子也很争气,算上雍正一共给康熙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四雍正、老六胤祚和老十四胤禵,在生完胤祚之后康熙就晋封她为德妃,成为康熙初期后宫四大妃之一,雍正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后,她死后也被雍正追谥为孝恭仁皇后,可以说德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写了人生命运。

  但是与德妃一同入宫的妹妹就没她那么好运了,德妃妹妹没有获得康熙喜爱,没有被封为妃,但是康熙亲自赐婚将德妃的妹妹嫁给了阿灵阿,这个阿灵阿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子,也是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的弟弟,算是康熙的小舅子。

  遏必隆家族也就是钮钴禄氏家族是清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后代,历来都是清朝的政治豪门贵族,阿灵阿承袭了遏必隆的一等公爵位,在康熙朝又出任了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兼理藩院尚书等要职,可以说是康熙朝的重臣,因此德妃的妹妹嫁给阿灵阿成为阿灵阿的嫡妻,虽不及姐姐成为皇妃那么好运,但相比其他宫女也算是结局非常不错了。

  德妃姐妹也是靠了家族世代为正黄旗包衣,虽然家族身份是包衣奴才身份,但毕竟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之一,是皇帝直属的奴才,所以身份也要比下五旗包衣更高贵一些,因此才能得以成为秀女,姐妹二人一个为皇妃,一个成为一等公夫人。

  因此来说清朝的宫女也不都是没人愿意娶,像这种秀女出身的宫女都是会获得皇帝赐婚的,所以她们大多都是像德妃妹妹一样,虽没有成为皇妃,但也能许配给王公贵族,结局还是比较不错的。

  但普通宫女可就要比秀女惨一些了,下面再来说一说普通的宫女下场结局又是如何。

  普通的宫女出宫之后嫁不出去大多是自身原因所导致

  上面说过清朝的宫女分为秀女和普通宫女,而这些普通宫女相比秀女就是干一些粗活累活,供内廷奴役的宫女。

  这些宫女大多出身于下五旗包衣或者是辛者库罪籍、奴籍女子,这些人本身家族的地位相比于上三旗的包衣就低微了一些,所以她们进宫之后干的就是最脏最累的活。

  还有不要以为清朝的宫女大多数都是满族人,其实也有很多汉人,确切的说清朝的宫女必须都是八旗子弟,八旗子弟也包括了汉八旗的人。

  这些普通宫女也同样可以被皇帝宠幸,但她们即便被皇帝宠幸,最高也只能封到妃这个级别,因为根据清宫规矩,妃级以上也就是贵妃、皇贵妃和皇后这三个级别的女子必须出身上三旗,也就说她们得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的人,而普通宫女基本都是下五旗出身,所以在皇帝不给她们抬籍的情况下,她们最多只能被册封为妃。

  比如雍正最宠爱的年妃,也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家本身家族出身是汉军镶白旗,但雍正极为喜爱年妃,继位之后为了册封她为贵妃,特意将她整个家族抬籍进入了镶黄旗,因此才能将她册封为贵妃。

  对于这些普通宫女来说,她们想熬出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得到皇帝宠幸。就像康熙第二十子胤祎之母襄嫔高氏那样。

  襄嫔高氏家族出身是汉军正蓝旗,襄嫔的父亲是清代画家高廷秀,虽然高廷秀现代尊称为是清代画家,但在当时高廷秀没有功名身份,只是普通汉八旗百姓,说文雅一些就是一介白丁,家族身份地位并不高。

  襄嫔大概是在康熙四十年(1700年)被选入宫中作为宫女供人驱使,如果她不是受到康熙宠幸的话,按照清宫规矩那么她大概会在25-30岁之间出宫,但幸运的是她受到了康熙的宠幸,并且还为康熙生了两个儿子,即十九子胤禝和二十子胤祎,胤禝后来夭折,但胤祎却长大成人。

  不过即便高氏为康熙生了两个儿子,但由于家族出身低微,她在康熙朝一直是没有封号的庶妃,直到雍正继位后,才尊她为皇考秀贵人,乾隆继位后尊为皇祖襄嫔,她才有了正式的名号。

  由于高氏家族出身低微,所以导致她的儿子胤祎也并不受皇家待见,胤祎长大后主要作用就是替皇家守陵,雍正不喜欢这个弟弟,派他去给老爹康熙守陵,胤祎当然不想去守陵,找各种理由推脱不去,雍正一怒之下直接将胤祎的贝勒爵位降成了辅国公爵位。

  到了乾隆时期,胤祎的大侄子乾隆又派小叔叔胤祎去给自己老爹雍正守陵,胤祎这回不敢不去了,真怕再惹皇帝生气,那样的话自己可能就得被贬为闲散宗室了,于是胤祎乖乖听大侄子乾隆的话去给哥哥雍正守陵,乾隆一看叔叔这么听话,那就恢复他之前的贝勒爵位吧,于是胤祎靠着守陵又把之前的贝勒爵位捞了回来。

  像康熙襄嫔这样以低级宫女身份获得皇帝宠幸,终于熬了出来,成了妃嫔,但由于家族出身低微,导致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在皇宫中地位并不高,因此来说在清朝的皇宫之中更看重的还是家族出身地位。

  那不过襄嫔相比其他宫女也是很幸运的了,毕竟像她这样从普通宫女成为皇帝妃嫔还是极少数的人,绝大多数的宫女都是熬到岁数就被送出宫了。

  清朝的宫女制度与明朝不一样,明朝的宫女制度是终身制,宫女被选进皇宫就会一直为皇宫服务下去,直到老死皇宫。

  清朝宫女大多数都会在23-25岁左右就被遣散出宫,最大也就是30岁左右都会被遣散出宫去。在清末民初时期,确实民间流传着不愿意娶被遣散的宫女说法,但那只是在清末民初那个特殊的时代。

  因为在清末民初也就是清朝灭亡之时,当时百姓们十分憎恨清廷丧权辱国,排斥八旗子弟的情绪十分高涨,八旗子弟也包括汉八旗的汉族旗人,在普通百姓中如果听说谁家是八旗子弟或者和八旗子弟有关系,那都会受到嘲讽和排挤。再加上民间传言宫女的贞洁都得不到保障,还有与太监勾三搭四这些风闻,导致了在清末民初那个特殊的时代极端排斥与清廷有关系的时代,所以清末那些出宫的宫女自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挤,更别提说婆家了。

  其实真正在清朝历史上宫女的贞洁是最有保障的,首先宫女入宫是代表着有可能会被选为皇妃,作皇帝的女人,那必须得保证她的贞洁;其次清朝的历代皇帝是有祖训的,为了确保皇帝不沉迷女色,清朝规定皇帝身边不能有宫女伺候,清朝的皇帝身边只有太监伺候,年幼的皇帝身边才会有已婚的奶妈子和嬷嬷伺候,在清朝宫女绝大多数都是只服务与女主,也就是太后、太妃、皇后和妃嫔们。

  清末帝溥仪曾经就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过清宫里宫女的规矩,溥仪在书中写过,清宫里的宫女一旦离开女主出去办事,必须是两个人一起走,不能单独行动。溥仪在13岁时去向太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光绪的瑾妃去请安,溥仪一进屋,屋内的宫女就自动告退出屋,屋内只留下年老的嬷嬷伺候太妃与溥仪说话。这就是为了防微杜渐,连皇帝都禁止与宫女接触。

  清朝的皇帝宠幸宫女,大多数是由皇后或者内务府推荐上来,而且皇帝宠幸宫女之后都会有内务府统一记录在案,被宠幸的宫女才能脱离了宫女身份成为小主。因此来说在清朝的皇宫中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的与宫女发生关系。

  再说宫女与太监对食,其实这类事情多发生在明朝皇宫,这是因为明朝的宫女都是终身制,一入皇宫很难再出宫了,所以她们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都会找太监对食。

  而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觉得这样耗费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太残忍了,于是清朝的宫女大多都在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就出宫了,她们被遣散时还有着大好年华,所以没必要与太监对食,糟蹋自己的声誉,毕竟跟太监对食传出去也不是什么好事。

  再者就是清朝的太监大多数是穷苦的汉人迫于生计才去做了太监,而清朝的宫女基本都是八旗子弟,虽然她们出身绝大多数都是八旗包衣,而且这些八旗包衣按照当时的社会身份来说是属于包衣奴才,比普通的百姓还要更低一等,但由于当权者是八旗贵族,所以他们的奴才也都自恃高人一等,这也不得不说算是清朝社会的畸形。

  因此这些八旗子弟的女子根本瞧不上这些穷苦汉人出身的太监,所以她们也不屑于与这些太监对食。

  那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除了清末民初的宫女没人愿意娶,而清朝其他时期的宫女出宫婚嫁也不顺利呢?

  其实这绝大多数都是自身原因,这些宫女虽然是宫女,但是收入还是很可观的,上面说过宫女也是有品级分三六九等,每一级别的收入也都不同,高级别的宫女也就是女官都是按年薪拿钱,比如尚宫、尚仪这类的女官收入也相当于正五品的知州一个级别,收入也是不菲,而普通宫女就算是拿月例,按她们每月收入,一年挣的钱也足够在当时养活10-14口人。

  这些都是她们常规收入,如果赶上会来事会伺候人的宫女,深得女主宠信和喜爱,逢年过节或者平时把事办好了,女主还要额外赏赐她们一些金银首饰,算上这些的话,清代这些宫女基本都是小富婆级别,比当时社会上普通的男人挣得多多了。

  再者宫女们每日里见的都是王公贵戚,听闻的也都是当时社会最顶层的人物事迹,久而久之她们的虚荣心就逐渐爆棚,再加上宫女收入都很高,一般被遣散出宫还会再得到一笔皇家的赏赐,也算是嫁妆吧,所以经济上很富裕,再加上虚荣心很强,一般的普通男人是入不了她们的法眼。

  宫女们被遣散出宫时大多在二十四五岁左右,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老姑娘了,要知道那个时代女子平均婚配年龄大概在十五六岁,而她们整整比当时平均婚配年龄的女子大了10岁左右还没有婚配出去,再加上高眼光和比较富裕的经济条件,因此她们很难找到心仪郎君。

  王公贵族的公子哥们看不上她们嫌她们年龄大,而平凡一些的家庭她们又看不上,所以导致了她们出宫以后很难找到如意郎君。久而久之就给人形成了出宫的宫女没人敢娶的印象,实际并不是没人敢娶,而是她们择偶太困难了。

  那个时代的出宫的宫女就好像现代很多经济独立的单身女强人一般,现代这类女性大多是高学历,高收入,经济独立,眼光很高,总梦想着找到理想的白马王子,过了30岁以后还不愿意放低身段,抱着宁可终身不嫁也不将就的想法,结果把自己弄得高不成低不就。

  参考一下现代社会的这类女性就能明白清朝出宫以后的宫女为什么不好找婆家,不是没人敢娶,而是自身的因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