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很宠爱田文镜,为何乾隆却推平了他的墓地呢?
田文镜,雍正朝时期的宠臣,雍正为了纪念他的一生忠诚,便在自己的陵寝旁边给田文镜安排了一个墓地,为何乾隆后来却命人推平了他的墓地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田文镜,与李卫、鄂尔泰并称为雍正时期的“三大封疆大吏”,是雍正皇帝非常信任与倚重的心腹大臣。
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以及河南山东总督期间,坚决贯彻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力推行新政,并且收获了积极效果。雍正皇帝曾评价他:“忠诚体国,公正廉明。”
“老成历练,才守兼优,自简任督抚以来,府库不亏,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殚竭心智,不辞劳苦,不避嫌怨,庶务俱举,四境肃然。”
田文镜本人也得到了雍正的一再提拔和封赏,且不说田文镜所担任的河南山东总督是为他专门设置的,就连全家的旗籍都从下五旗的汉军正蓝旗抬到了汉军正黄旗,可谓是显赫一时。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逝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端肃”,并特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亲自在泰陵附近赐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镜,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宠爱。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对于田文镜负面评价之声是一浪高过一浪。早在雍正在位期间,田文镜就遭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被雍正压了下来。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后,罢免了田文镜曾经的下属王士俊的官位,并旁打侧敲表达了对于田文镜的不满,就此拉开了批判田文镜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1738年),“阴错阳差”的扒了田文镜的墓地,随后在更是评价说:“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是非常的厌恶和不屑。
田文镜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阴错阳差”,实际上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区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于车驾太大,通行不畅,经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镜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响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随行的官员在问乾隆皇帝处置办法的时候,乾隆皇帝用一个模棱两个的词“拉倒”作为了回应,而等到乾隆皇帝结束了对于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过程中,发现田文镜的墓已经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没有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尽管这是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结果有着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镜。田文镜之所以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为田文镜为官清廉、敬业勤奋,另一方面是田文镜作为监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树立为标杆,是为了拉拢这部分官员群体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镜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待人处事有欠宽和,过于严苛,可以说田文镜是典型的“酷吏”,同时还有着“沽名钓誉”的黑历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国”的爷爷康熙皇帝,并不是自己的非常严厉而又严酷的父亲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镜。“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次,田文镜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为了平息众怒。
前文中说道,田文镜早在雍正年间就遭到了弹劾,被雍正压了下来,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田文镜及其下属官员的弹劾就没有停止过,可见整个官场对于田文镜的负面评价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说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官员队伍,所以必须要对田文镜进行一定的清算。
同时也不得不说的是,乾隆皇帝这样处置田文镜也是为了更好的拉拢鄂尔泰。鄂尔泰是雍正临终前安排的“托孤重臣”,也是满洲官员的实际首领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处非常倚重与鄂尔泰、张廷玉这样的前朝旧臣,而鄂尔泰在此之前与李卫、田文镜的关系非常的紧张没,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拉拢鄂尔泰。
再次,也是最让乾隆皇帝看不惯的是,田文镜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区。田文镜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欢,也遭到了众多朝臣的弹劾,可是田文镜却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寝的附近,继续陪侍雍正皇帝,享受这份莫大的荣誉,这必然让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贤亲王胤祥,当年为了彰显君臣身份有别,不惜用“吞土”的方式来拒绝雍正计划将其葬在泰陵地区的安排。相比于胤祥,田文镜无论是地位,声望,还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会允许他葬在雍正的陵寝附近了。
所以,田文镜的墓地被拆实际上是迟早的事情,整个墓地除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外,其余的也都是荡然无存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仅是田文镜,李卫也有着这样的经历
了解过汉朝历史的人肯定都听说过推恩令,汉武帝的推恩令不仅仅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稳固,更是削弱了藩王的力量,那么,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那些藩王为何不反抗呢?
虽然秦朝建立后努力改正国家政策,将原来的分封制为郡县制,但是秦朝皇帝还是没能用此项政策保卫自己的政权,最终国家还是走向灭亡。刘邦建国后,看到了秦朝的教训,决定共同实行两项政策,以此来保证刘家的绝对统治权。可是刘邦还是失策了,即使他没有落到秦朝的局面,可是却造成诸侯之间实力太大,严重威胁到了刘家的皇权。因此,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汉高祖当时候将大部分权利交给了诸侯的手中,在汉朝的初期,全国一共有五十多个郡县,但是中央管理的郡县却只有十几个,剩下的那些全都是依靠着诸侯来管理的。因此诸侯手中的权利是极其的强大的,如果诸侯想要和中央进行对抗,诸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所以汉武帝才开始想办法将权利全部都收回来并且不让诸侯引起纷争。早在汉景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采取手段进行削藩了,但是引发了七个诸侯国的叛乱,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虽然最后还是被镇压了下去,但是权利依然掌握在诸侯的手中。而颁布推恩令其实这就是变相的削藩,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
汉景帝即位后,诸侯之间实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强大,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中央集权,严重威胁到汉景帝的地位。为了解决国家这一难题,听从了晁错提出的建议,决定削弱诸侯实力,加强中央统治。于是第一次大规模削藩正式拉开序幕,可是结果却不如人意,不仅没有削弱这些诸侯的实力,反而诸侯联合起来造反,让国家迅速陷入战乱之中,这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七国之乱。
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汉景帝镇压,但是这让汉景帝损失了不少能将,可谓是损失惨重。不过这次战乱也给刘家敲响了一个警钟,诸侯之间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不过这些人想要联合起来造反,刘家能不能抵抗那可就两说了,因此削藩就成为了刘家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情想要成功那可是非常难,先不说诸侯之间的势力非常强大,如何完美的解决也是一件难事。
汉武帝即位后,削藩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当时很多藩王已经不听从国家召令,完全肆意妄为,影响到了汉景帝的地位。这让汉景帝非常为难,他一方面想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又想削弱诸侯之间的实力,因此这件事情成为了汉武帝的心头大事。他知道,如果他敢贸然行事,最终只能导致诸侯集体反抗,引起大规模叛乱,于是汉武帝陷入了两难的地步。
就在汉武帝感到为难时,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这个方法可是能够有效的解决诸侯之间的难题。原来汉朝初期实行的国家政策有一个很大的漏洞,诸侯之间的王位和封地最终只能交给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儿子分不到任何一点东西,所以这样的政策导致诸王之间的实力越来越强,哪怕这些庶子想要夺取政权,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朝廷就是这样规定的。
可是如果汉武帝能够将这个政策改变,将这些诸侯之间的继承人改为嫡子和庶子能够共同继承,能够在他们的封地内自己封侯,拥有自己侯国,这样就能削弱诸侯之间的实力,这件事情也就不费吹灰之力的解决了。但是大家都不是傻子,汉武帝发布这个政策后,大家都是知道他这是变相的削藩,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最终还是会影响诸侯之间的实力,那诸侯为何无人反抗呢?
虽然诸侯也知道汉武帝的真实想法,就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实力,但是这件事情对于诸侯的庶子们来说,完全就是天上掉的馅饼,他们自然感激汉武帝的新政策。再加上诸侯的庶子众多,如果诸侯想要反对这一提议,那这些庶子自然就会造反,这可就是内乱了。因此诸侯并不是不想反对,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了。
推恩令的好处就在于它将中央和诸侯的矛盾转化为诸侯和子嗣之间的矛盾,如果诸侯不愿意将土地分发给子嗣,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矛盾。从秦代以来国家一直实行的是继承制,如果你不是嫡长子,那么你和平民没有任何的区别,你不能拿到任何的土地或者是权利。因此推恩令使得很多诸侯的儿子可以有机会拿到土地,既然能拿到土地而且是国家支持的,那么他们有什么不愿意的呢?而且对于皇帝来说他不仅是可以将地方的权利拿回来并且可以得到诸侯们子嗣的爱戴并且不使用一兵一卒。
其实推恩令并不是直接削藩,但是他确实是削藩的铺垫,它将诸侯国的权利进行分散,然后再进行权利的回收,在后期的时候汉武帝就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将权利回收回来。推恩令的智慧的地方就在于转移了矛盾,汉武帝能够看透矛盾的本质,分清主次,抓住时候和机会,成功的解决,这确实是他的智慧之处,也难怪他会被称作为千古一帝!
雍正朝时期的宠臣,到了乾隆朝期间被乾隆皇帝打压的不在少数。鄂尔泰是幸运的,乾隆十年(1745年)就去世的他,生前死后都没有被乾隆皇帝清算,但是与他共享“配享太庙”殊荣的张廷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张廷玉晚年遭到了乾隆皇帝疯狂的打压,可以说是在凄凉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当然,像田文镜这样去世后被乾隆皇帝打压的雍正宠臣还有李卫。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见到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此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离李卫去世已经整整42年,可是西湖边上依然供着李卫的塑像,并且李卫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还将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让人供奉,因而让乾隆觉得不合体统。
而杭州百姓却在李卫死后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说明李卫当年治理浙江的功绩让百姓非常的怀念他,同时,当年李卫上奏朝廷,让雍正下令即刻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使得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让浙江百姓对李卫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着,直到被乾隆撤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