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战国时期秦国两次出动60万大军分别是攻打谁?

  秦国两次出动60万大军,一次是进攻楚国,另一次是攻打谁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停止。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消灭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相对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战争,无疑规模更大,也更加激烈。比如春秋末期爆发的艾陵之战,吴国10万大军对战齐国10万大军,这已经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20万人规模的战役,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比如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秦国派出了10多万大军,而韩国和魏国则组成了24万的联军,这是一场30多万人接近40万人的战役。在战国时期,秦国无疑是多场战役的发起者。对于秦国来说,在战国时期曾有两次出兵60万人的情况。虽然秦国家大业大,不过,这60万人几乎是秦国能够动员的所有精锐力量了。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两次出动60万大军,一次是进攻楚国,另一次是攻打谁呢?

  一

  一方面,在秦灭六国之战中,秦国为了一举消灭楚国,确实动员了60万大军。不过,因为60万大军实在是秦国的所有精锐了。因此,在出动60万大军之前,秦国一开始是准备用20万人来吞并楚国的。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分兵两路进攻楚国。在年轻气盛的李信看来,消灭行将灭亡的楚国,只需要20万大军就够了。并且,出于对楚国的轻视,李信还没有将这20万大军集中到一起,而是兵分两路,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于是引兵东,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对此,楚国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由此,轻敌傲慢的李信,在楚国吃到了败仗,这也让秦王嬴政非常愤怒。早在李信出兵之前,王翦这位老将就表示,要想消灭楚国,必须要60万大军,结果秦王嬴政不听,采用了李信的方案。于是,在李信兵败之后,秦王嬴政不仅亲自到王翦的家里致歉,还答应给王翦60万大军来进攻楚国。

  二

  到了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公元前223年,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此处素有争议)。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对此,在笔者看来,王翦之所以能成功消灭楚国,除了因为60万大军的兵力优势,也离不开秦国充足的后勤补给。换而言之,王翦率领60万大军在楚国停留一年,这无疑需要充足的粮草支持。显然,在这一点上,秦国因为强大的国力,得以支撑王翦长期留在楚国,从而等到了一击必中的战机。在这场战役中,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这意味着楚国正式灭亡。

  三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了击败赵国,也动用了60万大军。不过,在长平之战中,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一开始都没有拼尽全力,也即双方的兵力是逐步增加的。换而言之,长平之战的爆发,尤其是规模达到100万人的程度,实际上是有偶然的一面。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敢和秦军交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并最终决定替换掉廉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在赵国不断增援,促使其兵力达到40万人的时候,秦国这一边也没有闲着。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四

  最后,面对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经过这一次增援之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兵力达到了60万人。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兵力上的优势,促使秦国能够包围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

  换而言之,如果兵力相当的话,白起很难保证实现全歼赵军的目标。总的来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总共投入了60万大军,赵国则派出了45万人左右的兵马。此战,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对此,在笔者看来,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灭六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当然,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后面输掉了邯郸之战,秦灭六国的功绩,很可能就不会留给秦始皇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