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没有骑兵只有挨打的份,那么养一匹马的成本有多高
对古代养马成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今天有战斗机,古代也有,那就是骑兵。
没错,这就是对于古代骑兵的定位。
现代战争若是没有战斗机参战,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肯定还没开始就输了,同样的道理,古代战争若是没有骑兵,那你就只有挨打的份,还手之力都没有。
在古代,衡量一个国家军队的战略投送能力,看它的骑兵就行了,骑兵强则军队强,军队强则国强。
而作为骑兵的组成部分,战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人类两条腿中的一条,缺之不可。
然而,能够胜任军马的,以高寒地区出产的马为佳,因为高寒之地才能养出好马。
条件如此“苛刻”,意味着能养出合格战马的地方少之又少。
图1秦末汉初河套地区
在古代,能够养出合格战马的“天然牧场”,一是今天的热察一带,一是甘凉河套一带,这些“天然牧场”一旦失去,中原地区只好求其次,自己养马,差是差了点,但有比无好。
而自己养马,意味着从人类口中夺食,因为养马的代价,大得不可想象,根据古人测算,养一匹马所需土地,如果用来种粮,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这样养马太不合算,最好的办法是占领天然牧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用自己的特产比如丝绸等等,与北方游牧民族换马。
这意味着你的军队战力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你得和他搞好关系,否则他一旦翻脸,你只有干瞪眼,而这种友好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游牧民族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是如何解决的呢?
早在商代,统治者就认识到了马的重要性,诞生了官方马匹管理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马政”。
而“马政”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马政,谓养马之政教也。
图2秦的骑兵
商代的统治者和贵族对马匹特别重视,因为马匹不但是战争和贵族狩猎时驾驶车辆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鬼神的祭品,需求量大,专门从事马匹饲养的“队伍”也很庞大,由奴隶组成。
“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这个观点虽然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提出的,但秦朝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政府非常重视,除了在边郡地区大搞官营养马基地,还在内地大建官马厩(养马场)。
而秦朝颁布的《厩苑律》,则无异于给马上了一道保险,其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盗马是死罪,比盗牛的罪行大多了。
汉朝建国没多久,就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马政制度,汉高祖时期,丞相萧何制定的汉律中,就专门制定了有关养马的“厩律”,吕后称制时,为防止“军资遗敌”,明令禁止母马外流。
要想把马养好,就得给它吃粮,汉文帝有点舍不得,一度缩小了养马规模,御史大夫晁错立即予以“纠正”,并建议鼓励民间养马,汉文帝这才收回成命,并接受他的建议,颁布命令:民间养马可以免除劳役。
汉景帝则接受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卫绾建议,“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并将边境地区军马牧场的规模扩大。
汉初战斗力一点不输匈奴的骑兵部队,与几代皇帝重视养马不无关系。
图3浴马图
隋朝的养马业,比之秦汉毫不逊色。
据《资治通鉴》卷176,隋朝的马匹主要靠自己饲养,可是养马区陇右地区(今甘肃、青海一带)常遭吐谷浑侵扰,隋文帝想放弃养马,把牧马场开垦成农田种粮,大将军贺娄子干上书反对,养马区才得以保留,继续养马。
隋炀帝继位后,不但保留了陇右地区的养马区,还在青海设置了马牧(官设牧马之地),进一步发展了养马业,以至于马的数量猛增,大业三年,隋炀帝到北方边境巡视,出行队伍竟然“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唐朝不但把马政列为“经国要政”之一,马政建设更是前所未有,设立了专门统管全国马政的太仆寺,下设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将各地六十多所牧马场纳入统一管理,除此而外,还设立了掌全国驿马的驾部。
除了自力更生养马,唐朝还从诸胡国引进“外援”,比如属大宛国马种、“精力异常”的撒马尔罕良马,618—626年间,仅康国就进贡了4000匹,不但缓解了马力的不足,还改良了唐朝西北地区的马种,当地马与撒马尔罕良马杂交产生的后代,更加强壮。
图4燕云十六州
相比之下,宋朝要比之前其他朝代都“惨”,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养马地,只能用丝绸、绢布去换马,但数量有限,而且非常被动,对方若“断供”,则只能徒唤奈何,所以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总体来说比较弱,甚至没有一支像样的骑兵。
到了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持变法时专门制定了“保马法”,规定河北、河东、陕西、京东西五路,以及开封府诸县保甲养马,具体内容为:户一匹,物力高而自愿者二匹,给以官马,或官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三等以上户十户为一保,四等一下户十户为一社;保户马病死,由养马户单独赔偿;社户马病死,由养马户与其他九户共偿其半,等等。
然而,由于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法很快被废止,“保马法”自然未能幸免。
图5蒙古骑射
到了元朝,虽然蒙古族号称“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但据《新唐书·北狄·室韦》记载,蒙古人的祖先(蒙兀室韦的母族)室韦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时,其畜牧业并不发达,“无羊少马。有牛不用”,九世纪中叶以后,受突厥、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中原的影响,畜牧业才得到发展,并将马匹的饲养提高到重要地位,发展成为战争的重要工具。
由于地利因素,蒙古人养马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要牧场有牧场,要饲料有饲料,连驿站都有牧马地,养马业自然非常发达,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自然不在话下。
有证据表明,明太祖朱元璋是最重视马匹的帝王之一:与强大的元朝骑兵PK,必须同样依靠强大的骑兵。
据《明朝、高丽的贡马之争与明丽关系
》,早在“起江左”时,朱元璋就十分渴求战马,派人到处去买马,但所得有限,元顺帝北迁后,他于洪武二年还遣使去买战马,可惜未能如愿。
花钱也买不到,他决定自力更生,于洪武四年“置郡牧监于答答失里营所,随水草利便,立官署,专职牧养”。
图6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洪武六年,朱元璋更是制定了养马之法,令民共养马匹,洪武二十八年更规定“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管理马政的机构太仆寺,也设立于洪武六年:“设太仆寺于滁州,统于兵部。后增滁阳五牧监,领四十八群……岁终考马政,以法治府州县官吏”。
至洪武七年,明朝设立的牧监达五个,下辖近百个马场。
太仆寺的设立,“标志着明朝战马繁殖与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明成祖登基后,朱棣对战马的重视一点不亚于朱元璋,亲自过问马政,还对兵部尚书刘俊做了这样的指示:“古者掌兵政委之司马。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是马于国为重。”
除此之外,向藩属国比如高丽索要贡马,也是明朝解决战马的途径之一,《明太祖实录》和《高丽史》对此皆有记载。
据《中国的养马业》,清朝的马政则让人“不敢恭维”,由于实行专制统治,清政府禁止汉人养马,对养马业造成了严重损害,虽然此政清末遭废止,但之前黄河中下游以及江淮各省的养马业,几乎破坏殆尽,要想恢复,已经不可能了。
参考文献:简牍所见秦马政、《简牍所见西汉马政》、《论唐代的马政思想》、《明代马政概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