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什么是御林军?历史上哪些部队可以被叫做御林军?

  人们一般都把皇帝的侍卫亲军称为“御林军”。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

  御林军只是对皇帝亲卫部队的一种称呼,而并非正式的军队编制。如果以不太严格的标准,历代守卫宫廷的部队、甚至守卫都城的部队都可以称为御林军。如果严格标准,那么只有皇帝直属、驻扎在皇宫之中、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部队才能被称为御林军。御林军一词可能是从“羽林军”讹传而来,羽林军是很多朝代都有的正式军队编制,但是羽林军只是皇帝亲卫部队的一个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的禁卫部队。

  西汉时期,京师有南北两军,南军负责宫廷防卫,北军负责卫戍京师,严格地说都不算御林军。只有郎中令统帅下的“郎官”,才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汉武帝将郎中令的统兵职权扩大,改称光禄勋,并设置期门、羽林两军,为光禄勋统率期门的名称,在西汉之后很少见到,东汉时期一般称“虎贲”。而“羽林军”这称则长期存在,其名称含义是“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混乱,一般来说,比较稳定的政权都设置禁军,保卫宫廷。少数民族政权多以本族人中的亲贵子弟来充当皇帝卫士。隋朝以禁兵和骁果来负责宫廷警卫。唐朝时期比照汉制,设置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南衙禁军归文官指挥,主要由府兵组成。北衙禁军则归皇帝直接指挥,主要职责就是保卫皇帝,士兵全是职业兵,编制为六个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武军,后来又增加了左右神策军、左右射生军。五代时期的军阀们都有自己的亲兵部队,这些军阀一旦称王称帝,他们的亲兵部队就成为了御林军。宋朝将所有的野战部队全划为禁军,皇帝的警卫任务则由殿前司下属的“班直”卫士来承担。蒙元从成吉思汗起,就设置了“怯薛”制度,以勋贵子弟组建怯薛(蒙语番值宿卫之意)军,是皇帝(大汗)的贴身护卫。怯薛军战斗力强悍,是真正的精锐部队,随着蒙元的对外征服,怯薛的威名甚至远播至西亚、东欧。

  明朝卫所的“京卫”当中,有二十六个卫是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中有“羽林右卫”、“羽林左卫”等名号。他们可以被称为禁军,但是直接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主要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神枢营的红盔将军和明甲将军等。

  清朝驻京的八旗部队称“禁旅八旗”,带有禁卫军的性质。不过驻京八旗中只有上三旗的士兵可以守卫紫禁城,下五旗则只负责皇宫之外的京城防务。因此,驻京八旗中的上三旗就可以称为御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