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功臣有免罪金牌,还是被朱元璋处决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在水浒梁山好汉当中,有一位绰号小旋风好汉,名叫柴进,人称柴大官人,这位柴大官人并无官职,却手眼通天,许多当时犯下案子的人都往柴进那里避难,如宋江、武松等人都投奔过柴进。看到这我们不禁好奇了,收容罪犯,在北宋也是大罪,柴进难道不怕吗?他还真不怕,因为他的身份并不简单,是后周皇帝柴荣的后裔,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柴家夺的江山,因此赵匡胤给了柴家一个保命的东西一丹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
那免死金牌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所谓的免死金牌,就是在封建王朝,那些皇帝发给功臣的一种凭证,有了这块凭证,就可以行使特权。据历史学家考证,这种免死金牌,最早的颁发者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就想出了这么一个绝妙的办法,立下契约,用铁作纸,以丹砂为笔,许下一些和功臣同生共死、共享富贵的誓言,写在铁块上,顾名思义,这种契约就叫“丹书铁券。”
但是作为丹书铁券的开创者,刘邦并没有赋予他免死的特权,最先拥有的功臣,或许还能凭着丹书铁券约束皇帝,但是到了下一代乃至数代以后,这种丹书铁券只能成为荣誉的象征,代表祖上出过功劳极大的官员,用它谋取些许富贵还行,要免死却是万万不能的。
丹书铁券有免死的功能,还是在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丹书铁券才可以称做免死金牌,当然虽然免死,但是不能无限制的用,最多只能免死三次,是消耗性物品。丹书铁券能够当做免死金牌用的这种传统,一直从北魏传到了唐朝,根据立功的大小,设定免死的次数,并且还可以传给后世。
唐代灭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周皇帝柴荣眼看要统一中原,却因病早逝,病逝前,柴荣将妻儿托付给赵匡胤,结果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了柴氏的江山,建立了宋朝。为了减少心中的内疚之情,他给柴氏颁发了一个丹书铁券,并规定,只要柴氏后裔不犯谋逆等诛九族的大罪,凭着这块丹书铁券便不能加罪。
到了明代,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为开国皇帝,当然少不了兄弟朋友的辅佐,为了感谢开国功臣,朱元璋打造了三十四块丹书铁券,在那时也叫金书铁券,并且朱元璋将其规范了不少,例如铁卷的样式,根据爵位功劳的大小,自然加以区别,功劳越大的越气派,功劳小的自然丹书铁券也小。
不过小就小吧,只要有用就行,可是,这东西到了朱元璋这里似乎就变了,我们知道朱元璋稳定了政权以后,大肆屠戮功臣,而且专挑有丹书铁券的功臣杀。那为什么“免死金牌”失去效果了呢?
这个原因就出于颁发丹书铁券的人了,像李世民胸怀广阔,一言九鼎,赐出去的免死金牌当然是有用的。然而朱元璋本就是反复无常之人,需要那些老友打天下时,信誓旦旦的保证丹书铁券能够免死;朱元璋是多疑之人,一旦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威胁时,他便如捍卫领土的猛兽,将一切妄图靠近的人都解决掉。因此,为了自己的子孙能够长久安定的坐稳江山,他便将那些丹书铁券作废,以各种罪名处死了他认为有威胁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