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不愿继承王位,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奈何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不愿继承王位,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奔驰于道
公元前56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吴国都城的王宫中,吴王寿梦躺在寝宫中的病榻上望着身边的王子和朝臣们,目光落在小儿子季扎的身上。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嫡长子是诸樊,老二是余祭,老三是夷昧,老四就是季扎,在春秋战国时代关于公族之家权力争夺的战争数不胜数,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而兄弟相残更是数不胜数,春秋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也不能例外。而吴王寿梦的这四个儿子,数年之间相亲相敬,从诸樊到余祭再到夷昧先后为君,而最受吴王寿梦和公族子弟们所推崇的储君人选季扎却没有成为吴国君主,其间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机密呢?
在吴王寿梦驾崩的这个深秋夜晚,吴王寿梦从枕头的背后颤颤巍巍的拿出一纸诏书,这份诏书对吴国的未来至关重要。《史记》载:“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对于四个王子,还是朝臣们来说,大家都心知肚明,季扎成为吴国君主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季扎出生在吴国王族之家,这个时期的吴国正在努力的引进中原礼乐文化,尤其是在晋国人的军事和经济扶持中,吴国俨然已经具备与近邻即强大的楚国对战的实力,在吴王寿梦的执政期间,吴国就数度与楚国进行交战,《左传》记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宫廷之政
地处江南,物产丰富,面临着晋楚称霸战争的疲惫期,又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加上中原强国晋国的扶持,吴国的崛起本身就具备天时地利。《左传》载:“巫臣请使于吴……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这即是说在吴王寿梦之前的吴国本身还是附庸于楚国,而吴国受到晋国的扶持,无非就是晋国希望依托吴国的崛起以牵制楚人力量,很大程度上看来吴王寿梦的一生,大多数时候就是在跟楚国开展攻防战争。而晋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已经在吴国落地生根,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都可能基本接受了中原文化,而小儿子季扎受到的影响最深。
中原人的礼乐法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显然季扎对此非常认同,才有所谓“让不可”的决定,这是季扎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重大变故,他拒绝了成为吴国最大权力人物的机会。而这种坦诚和对礼制的尊崇更是让吴国公族子弟们充满好感,即便是嫡长子诸樊也认为四弟是真正的贤人,具有上古遗风,如果能够让四弟执政吴国,吴国当会传承寿梦的宏图伟业。《史记》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不管是吴国的摄政之王,还是吴国的百姓们,都希望季扎能够继承大统,可是这位季先生固执己见,甚至以出奔的方式断然拒绝国君之位。
战场之杀
吴王诸樊在位期间,继承寿梦之命,多年与楚国为战。但是在诸樊的心中仍然没有放弃拥立四弟为君的愿望,《史记》载:“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这几个兄弟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相亲相爱,为尊奉君父之意,竟然想在吴国推行兄终弟及的模式,就是让四兄弟先后即位,其意图就在于只要季扎活得够长,吴王的位置终归会传到其身上。这件事情可谓是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离奇的公族之事。所以等到三弟夷昧就要死掉的时候,夷昧对身边的公族子弟和朝臣们重申父兄之命,要求季扎继承王位。
即便是吴人也会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吴王寿梦的三个儿子都相继为君相继去世,而自吴王寿梦的四代国君都奉季扎为吴王,而季扎却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不愿意接受这份重大的责任,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吴人们应是认为,在夷昧死掉以后,季扎应该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王位。可是史书中说的是“季札让,逃去”,季扎再一次逃亡到了吴国的边境,在季扎的观念中或许已经彻底认定吴国既然要学习中原文化,要完全成为跟中原诸侯列国有着同等地位的诸侯强国,就必然也要推行中原人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吴人终于没有办法,“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吴王僚遂是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