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朝一特殊官职。恐怖程度堪比锦衣卫
由于古代封建王朝在制度上比较特殊,所以君臣之间会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即便皇帝是九五之尊,也不可以为所欲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制度和牵制在,所以很多帝王在登基之后会感到力不从心,毕竟帝王都希望权利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他们希望有一个机构专门为自己办事,而不是事事掣肘。由此就产生了锦衣卫等机构,在明朝时期,锦衣卫的存在让人望而生畏,当时很多百姓都会用锦衣卫来吓孩子,可见锦衣卫比魔鬼还恐怖。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像锦衣卫这样的存在不仅仅在明朝时期有,清朝时期的九门提督和锦衣卫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汉朝时期,其实也设立了这样一个机构,那就是司隶校尉。提到司隶校尉,当时百姓都会感到十分惊惧,因为司隶校尉的管辖范围很广,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司隶校尉就会马上去办,而且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都一视同仁,司隶校尉所采取的手段很残忍,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正是因为司隶校尉如此专制如此狠辣,也为皇权增添了一些保障,司隶校尉也因为有皇帝在背后撑腰更加威风,所以在汉朝,司隶校尉就是一个特殊又人人惧怕的存在。
其实像锦衣卫和司隶校尉这样的机构,完全是为皇帝而设立的,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皇上,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干涉他们的职权,所以这样的机构是被大臣们所排斥的,在成立之前也会遭到群臣的反对,毕竟哪个大臣都不希望被这些人看着做事。而汉朝时期之所以会有司隶校尉,这还要从汉武帝说起。
汉朝时期一共有十三个刺史部,其中十二个刺史部所负责的都是正常的管理事务,他们各自掌管所在区域,而其中那个特殊的刺史部就是司隶校尉,和普通的刺史部相比,司隶校尉的管辖范围就要大很多。司隶校尉负责京城附近的七个郡县,而且凡是所在区域内,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司隶校尉的掌管范围内,司隶校尉的权利滔天,也让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感到恐惧和担忧。
但是这种恐惧和担忧正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如果没有司隶校尉的存在,也许官员会滥用权力,严重的时候会对帝王的权势产生威胁,所以司隶校尉的存在有其必要性。而司隶校尉之所以会被设立,还要从朱安世说起,朱安世本是一位阳陵大侠,朱安世这个人优点本事,而且一生傲骨,正是因为朱安世是这样的性子,所以就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和资源更加肆无忌惮,无所不为。
当时朱安世被看做是混世魔王,没有人能够制服他,朱安世背后也有很多人撑腰,和很多官员之间有牵连,所以想要捉拿朱安世简直比登天还难。民间有这样的一个人,其实对汉武帝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所以汉武帝当时就派人去捉拿朱安世。可是这个大难题谁都不愿意接着,朱安世不是个好对付的人,这一点朝野上下都清楚。就在汉武帝感到无奈的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还说他可以捉到朱安世,这个人就是宰相公孙贺。
公孙贺算是皇亲国戚,他是汉武帝皇后的弟弟,可以说有姐姐撑腰,公孙贺在朝中的声望极高,也无人能惹,但是偏偏公孙贺家中有一个败家子,就是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公孙敬声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他不仅贪污了一千多万的军费,还让公孙贺在朝中很没有面子。后来公孙敬声被下了大狱,虽然公孙贺对他的这个儿子恨之入骨,但是毕竟是骨肉,公孙贺一心想要将他救出来。所以当时公孙贺就主动提出他可以将朱安世抓住,汉武帝看到公孙贺如此有信心,就将此事交给他处理。
其实汉武帝本来对此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毕竟朝廷过去派出了这么多人负责捉拿朱安世都没有看到一点结果,所以汉武帝起初并不认为公孙贺可以完成这个人物。可是没想到的是,公孙贺居然做到了。公孙贺将朱安世抓住后,他希望用朱安世来换自己的儿子,这样心思汉武帝自然是清楚的,可是随后汉武帝就开始感到不解了。
因为朱安世这个混世魔王一直都是汉武帝心中的一根刺,而且之前朝廷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都没有将他抓住,怎么公孙贺一出手就做到了呢?所以后来汉武帝了解到,这不是因为公孙贺有多大的本事,而是他本来就和朱安世有勾结,而且很可能在幕后一直操纵朱安世的人就是公孙贺。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证实,朱安世在被捉住后,他在狱中说了实话,他知道公孙贺是利用自己来换他的儿子的时候,就将所有的一切都交代了。
当时朱安世还告发了公孙贺和阳石公主之间有勾结,还称他们想要造反,汉武帝一听到造反马上就警惕起来,而且当时朝臣大臣也不敢插手此事,汉武帝作为皇帝自然也不能亲自审案,所以他就想到设立一个机构来负责调查此事,由此司隶校尉就产生了。当时司隶校尉负责调查整个事件的始末,也因此制造了巫蛊之祸,所以卫氏家族的毁灭,皇后和皇子自杀,都是因为这个机构而引起的,可见当时司隶校尉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在此案了结后,汉武帝发现了司隶校尉的妙处,所以司隶校尉没有被撤销,反而一直延续下去了。虽然司隶校尉的手段残忍让世人惶恐,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司隶校尉的存在可以让皇权更加有安全感。所以汉武帝之后的帝王依然保有司隶校尉,这一组织始终听命于皇帝,为了完成皇帝的指令,他们会采取一切残忍的手段和方法,所以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堪比锦衣卫,甚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