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个简简单单的刺杀案,为什么会牵扯如此之大
还不知道:晚清刺杀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同治九年(1870年)的七月,身穿蟒袍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了江宁(今南京)演武厅,按照惯例检查部下的训练成果。
在清朝,两江总督负责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的各项事务,是正二品的高官。因此,听闻总督大人将要前来视察,众将士都不敢怠慢。他们收拾齐整,擦亮兵器,昂头挺胸地等待马总督的检阅。看着台下一片肃然的将士,马新贻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向身边的官员示意,表示操练可以开始了。
随着命令的逐级下达,下边的将士们开始了早已准备好的表演。他们动作自然,喊杀声整齐,收招迅速,令马新贻很是满意。不久后,将士们操练完毕回到原地,静静地等待马新贻的指示。马新贻站起身为将士们鼓掌喝彩,然后肯定了这段时间的训练成果。就这样,这次检阅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检阅完后,马新贻在众人的簇拥中离开了演武厅。
当他刚刚走出便门的时候,从旁边突然冲出一个人,边跑边喊冤。到了马新贻面前的时候,这个人就突然俯下身子向马新贻请安。马新贻刚刚看到这人的时候吓了一跳,随从也赶紧把总督大人护在身后,以防这个人对马大人不利。可是,闯入者请安的举动令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就连马新贻也稍稍放宽了心,以为只是一个冒失的伸冤者而已。毕竟,演武厅乃朝廷军事重地,可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不料,正当马新贻想开口训斥几句时,这个闯入者猛地从鞋子那里逃出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原来,他俯身请安是假,趁机拿出凶器才是真。看到匕首后,马新贻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但是,凶手根本没有给马新贻反应的机会。他撞开马新贻的随从,然后,将匕首直接刺入了马新贻的身体中。马新贻痛叫一声,然后,就倒在了地上。变故突发,现场顿时乱做了一团。
此时,有的人喊着捉拿刺客,有的人赶忙去找医生,还有人吓地四散逃命。但是,凶手不仅没有趁乱逃走,反而镇定自若地站在原地报出了自己的名字:“人是我杀的,我叫张文祥。”很快,护卫便将这个名叫张文祥的人抓住,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马总督也被迅速送往医生那里救治。医生见伤者竟然是总督大人,赶忙使出了浑身解数进行救治。
但是,由于马新贻被匕首刺中了要害,即使医生用尽了全力去医治,还是没能救回他的性命。
马新贻死后,如何处置凶手张文祥成为了头等大事。马新贻是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在清王朝的几个封疆大吏中也是排得上号的人物。江南一带的官员知道此事事关重大,于是,都不敢擅作主张。他们将这个案件报给了朝廷,想要让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决断。
同治帝接到奏疏后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然后,吃惊地说道:“朕实在是想不到,这个狂贼竟然胆敢谋杀朝廷重臣,而且还是当众行凶。朕观前朝的历史,类似的事情几乎没有发生,只有唐朝有个名叫武元衡的宰相被人杀害过。不过,这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同治帝令驻守南京的大将魁玉等人对张文祥严加审讯,务必要找到背后的主使者。魁玉接到命令后,赶忙和几位高官一起提审了张文祥。张文祥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丝毫不纠缠,直接说出了自己杀害马总督的原因。
据张文祥招认,他是马总督治下的百姓。之前,因为妻子被人霸占,他曾经多次找马总督伸冤,想让马总督为自己主持公道。但是,马总督总是在张文祥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根本不把张文祥的案子当一回事。他苦苦哀求,好话说尽,但马总督还是不为所动。
所以,无奈之下,张文祥只好请黑道上的朋友出面摆平此事。但是,在马总督的镇压下,张文祥的这些朋友不是被抓就是被杀,残存的几个也都再不敢露头。张文祥越想越生气,就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到了马总督的身上。
要说这两个原因只是让张文祥愤怒的话,那么,马总督近期的一项举措就直接将张文祥逼上了绝路,这个举措就是:禁止高利贷相关行业的存在。
平心而论,马新贻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百姓着想。毕竟,因为高利贷而引发的家庭悲剧是数不胜数。但不偏不倚,张文祥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是来源于这类行业的。马总督的做法,直接让张文祥成为了无业游民。失去了生存的依仗,妻子也被抢走。
新仇旧恨加起来,张文祥忍无可忍,于是,就铤而走险,不惜以性命为代价犯下了杀人罪行。
魁玉等人将审讯结果呈递到朝廷之后,同治帝和慈禧太后都很不满意。出于个人私愤的原因竟然谋杀了朝廷的封疆大吏,而且,还越过了总督的层层护卫。无论如何,这样的说法都是很难服众的。慈禧太后对此案非常关注,她将魁玉等人的审讯结果搁在一旁,改让负责漕运的官员张之万和刑部尚书郑敦谨审查此案。
张之万接受此案后,马上便发现了一个疑点。原来,罪犯张文祥之前曾经被太平天国的人活捉。而他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只是因为他趁太平军不备,偷偷地逃了出来。当时,与他一起逃脱的,还有一个名叫金彪的人。这个信息在魁玉审案的时候张文祥就已经吐露,但是,魁玉听后吓得面如死灰,坚决不肯将张文祥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记录下来。
马总督死的时候,太平军早就败在了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手上,南京城也被清政府收复了。按理来说,魁玉身为朝廷命官,完全没有必要忌惮灰飞烟灭的太平天国。
那么,魁玉为何对太平天国如此忌讳呢?
事情还要从清王朝的湘军说起。
湘军虽然是属于清廷的军事力量,但只是一支地方性质的武装力量。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朝廷的授意下创建湘军的时候,湘军的总数还不到两万。开始,湘军的战斗力很弱,只能在太平军的进攻中且战且退。后来,曾国藩带领湘军南征北战,争斗多年,这才慢慢扩充到了十万多人。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了南京,在灭亡了太平天国的同时,也打出了湘军的赫赫威名。自此,归曾氏家族管辖的湘军成为了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屏障。而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也靠着湘军青云直上,曾国藩甚至成为了直隶总督,亲信门生遍布江南一带。
看到曾国藩在江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慈禧太后不由地感到忧虑。在她看来,曾国藩既有才干,又有军权,身边还有众多忠心耿耿的部下,这种人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且,有件事更令慈禧太后如鲠在喉,那就是:太平军覆灭后,太平天国金银财宝的去向问题。
太平天国从广西崛起,然后,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了南方重镇。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带领太平军攻入南京,开始和清王朝分庭抗礼。南方自古便是富庶之地,太平军在南方纵横十几年,积攒了数不清的金银财宝。进入南京后,太平天国的诸王又把很多财物带到了自己的府邸中。
因此,湘军攻入南京后,定然是收获颇丰。得知收复南京的消息后,慈禧太后大喜过望。这下,朝廷的国库终于不再空虚了。她连下数道命令,催促曾国藩兄弟报告南京财物的缴获情况。但是,曾国藩报告说,自己并没有找到太多的财宝。至于传说中金雕玉刻的洪秀全天王府,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天王府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这样一来,湘军上交给朝廷的财物就远远小于慈禧太后的预期。
消息传来,慈禧太后怒不可遏。在她看来,太平军的财物价值连城,此事决不能就这样算了。慈禧太后知道这其中必有猫腻,于是,便派了很多探子前去南京调查。探子回来后,对慈禧太后说,湘军的很多将领都在南京城中发了大财。战争结束后,曾国荃等人回到家乡买田买宅子,忙的是不亦乐乎。虽然,慈禧太后知道探子的回话有实有虚,但她对湘军和曾氏家族更怀疑了。
况且,太平军覆灭后,湘军仍然在吃朝廷的粮食,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慈禧太后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她先对曾国藩的功劳赞不绝口,然后,以朝廷重用为名,将曾国藩调离了南京。曾国藩刚刚离开,她就赶忙让资历尚浅的马新贻负责南京一带的各项事务。慈禧太后的用意不言自明,那就是:用马新贻制衡曾国藩。马总督上任后,湘军的众多将领都感觉情况不妙。
这个时候,他们纷纷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思,有的甚至认为朝廷派马新贻来,主要是为了查明太平军财产的去向问题。魁玉久居江南,自然明白马新贻和湘军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当查出张文详和太平军有关时,他深知此事绝不能泄露。他明白,在政治的漩涡中,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可讲。很多人往往稀里糊涂地成为了牺牲品,到死也不明白究竟是错在哪里了,他魁玉可没有这么傻。
京官张之万初到南京,对这里面的微妙关系知之甚少。仓促之下,他才扯出了这不该扯出的关系。审出此事后,张之万也觉察出有些不对了。但是,此事既然记录到了口供上,在场的人又有很多,这是断然无法更改的了。而且,有些愣头青官员听到太平军后如获至宝,还请求张之万对张文祥施加重刑,务必要将此案追查到底。
听了身边官员的建议,张之万眉头紧锁。官场中的种种黑暗,他老张在京城里可没少见过。据他推测,这马总督既然对湘军不利,那么,张文祥背后的主使人肯定是湘军无疑了。也正是这些久经沙场的骄兵悍将,才会用取人性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那么,自己能够将这种猜测说给太后听吗?
张之万只动了一下心思,就赶紧否定了这一想法。当然不能了。慈禧太后揽政多年,其行事处处以维护满清的统治为主。如今,湘军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她肯定不会为了一个马新贻而冒然对湘军开刀。因此,慈禧太后肯定会怒斥自己挑拨离间,然后,将自己枭首示众以此来稳住湘军的心。
想到这里,张之万不禁冷汗直冒。无论如何,自己决不能顺着太平军这一线索继续查下去。为了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张之万装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然后,严肃地对身边的官员们说道:“经过这么多天的关押,犯人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如果硬要动大刑的话,老夫担心他会死在这大堂之上。到那时候,又该让谁负责呢?”听到涉及负责的事后,刚才还咋咋呼呼的众官员纷纷闭起了嘴巴。
张之万见状,内心冷笑了几声,然后,大笔一挥,将张文祥判为了太平天国的奸细。而张文祥之所以行凶杀人,完全是为了报清军攻破南京城的仇。他闭口不谈湘军,将此案定义为了太平军残余势力的反扑,真是聪明绝顶。写好判决后,张之万建议朝廷将张文祥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慈禧太后接到张之万的报告后,对这一结果仍然不甚满意。马新贻是自己心腹中的心腹,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没有处理好的话,今后谁还敢为自己办事?退一步说,就算真的找不出幕后的指使者,自己也必须尽心尽力地对待这个案子。
想到这里,她马上命张之万离开南京,改让刑部尚书郑敦谨等人全权负责这件案子。而且,为了向朝野上下表明自己对马新贻的高度重视,慈禧太后甚至将最后的决断权交给了直隶总督曾国藩。以直隶总督的身份来审两江总督的案子,曾国藩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最主要的是,湘军还是曾国藩一手带出来的。如果,这件事没有处理好的话,他将会威严扫地。
曾国藩思前想后,然后,与郑敦谨在南京四处奔走,忙活了半年,最后,给出了“太平军残余势力反扑朝廷”的结论。这一结论与张之万的判决所差无几,只是两人在最后又加上了“用张文祥的心来祭奠马总督”的建议。将犯人凌迟处死还不够,还要把犯人的心剜出来。可能,曾国藩和郑敦谨别无他法,只有从张文祥身上下手,以此来给朝廷一个交代吧。
据说,慈禧太后接到曾国藩的奏疏后沉默良久,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结论。张文祥被凌迟后,慈禧太后特意将马新贻追谥为“端敏”,而且,在南京一带为马新贻建了很多祠堂。
至此,闹的世人皆知的“刺马案”,就这样拉下了帷幕。
这个案件,说白了就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势力和湘军之间的斗争。而马新贻和张文详,只不过是两派之间的代表人物而已。最终,清廷损失了一员大将,而湘军只不过折损了一个小卒,谁胜谁负一目了然。经过了这个事件,慈禧太后也就闭口不谈太平军宝藏的问题了。
“刺马案”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刺马案的发生却加剧了割据东南的湘系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这使得西太后加快了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力度,导致了一个近代史上一个灾难性的后果,那就是:让依靠着湘军的兵力和财力建立和维持的东南海防日益废弛。
可以说,正是由于东南海防的倒退,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起,英、法、美、日等列强在这一地区挑衅日益剧增,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及其附属国琉球,并勒索清政府巨额“赎台费”,1881年法国又在东南沿海挑起中法战争,之后的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终究让中国陷入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以至清廷洋务派重臣李鸿章晚年曾对心腹幕僚说道:“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
参考资料:
【《清末四大奇案》、《江湖奇侠传》、《清稗类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