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没有卫生巾的古代,女子们是怎么过的?

  没错,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古人的私生活,大姨妈一事,在古代,它有一个隐晦而含蓄的名字,月事,或称月水,月信。虽说这些名字根本不足以表达出古代女子对于此事的厌恶,但她们对于大姨妈的厌恶并不比我们现代人少半分,在一个讲究三纲五常,男性为大的时期,女生有太多的事都没有发言权,而对于这一方面,社会给予的关注也是远远不够的,有的也只是偏见和歧视。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传统的姨妈期间的禁忌你真的都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大姨妈是污秽,肮脏,邪恶的东西,是不吉利的象征,人们一般对此事闭口不谈,而女子,就更没有发言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道:“女子入夜,恶液腥秽,故君子远之,为其不洁,能损阳生病也。”

  故而,女子来月事时不能和丈夫行房,这倒不是出于对女性的健康考虑,而只是男性会担心自己感染疾病。而如果此时正赶上婚嫁时间,那对于女子来说可是再倒霉不过的事了,婆家会认为这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和恶运,再者,古人传统的思想认为女子姨妈期间的经血为不洁之物,此时再啪啪啪,就被称为“撞红”。

  《养生要集》中也称:“妇人月事未尽而与交接,既病女人,生子或面上有赤色。”因此,此间交合一般是不被接受的,她们也会因此被丈夫嫌弃。古代女子来月经又被称为骑马,正如民间说的那样:“骑马拜堂,家破人亡。”在当时,封建思想盛行,人们是非常看重这些说法的。就算是已婚女子,在月事期间也不能与丈夫同床,也要分房睡,并且会戴特殊的戒指示意丈夫并委婉的拒绝丈夫的要求。

  在来姨妈期间女子更是不被允许到寺庙等神圣场地去的,甚至不被允许出门,也不被允许出现在婚礼、产房、祭祖、葬礼等场合,他们认为这样会冲撞先人和侵犯神灵,这些禁忌不仅在汉族中广泛存在,在少数民族中甚至是国外也有普遍的表现。甚至在现在,很多老年人依然认为月经期间不能到寺庙拜佛。而对于姨妈期间忌冰冷的说法也是早已有之,有言:“血遇冷则凝,遇热则通。”古人对于痛经的观点也正是如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观点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没有卫生巾的古代,她们都是怎么过的?

  在当代女性的生活相较于古代可以说是非常的便捷了,卫生巾,卫生棉条,这些耳熟能详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女性的生活质量,但这些发明在中国的使用至今还没有超过五十年的历史,那在没有卫生巾的漫长岁月里,从西施到杨玉环再到你姥姥的广大女性们,面对血崩时,他们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这个说来还可以说成一段卫生巾发展史呢,远古时代的树皮干草我们就暂且不提,来说说文明社会吧,那时人们发明了麻,布,到后来的棉,人们会把草木灰或丝麻等吸水材料装进小布条里,用细绳系在腰间,条件稍好的人家用草纸代替草木灰做填充,而高官贵族的女子则用更为昂贵干净的祭祀白纸。而在普通百姓之间,依然是廉价易得的草木灰最受欢迎,而那种被填充的布条被称为月事布。

  考古学家曾在古墓中发现古代贵族女性的私人用品,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长69cm,宽11cm,两侧有长丝带,用于腰间固定,这种东西被称为卫生带,即月事带,这可能就是现代人后来对于卫生带最直接的了解的来源吧。

  三古代大姨妈为什么会被看成一种禁忌?

  以上我们提到了古代大姨妈的种种禁忌,那我们的文化是如何造成月经羞耻的呢?首先无疑是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与歧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与女子有关的一切事情都变得不合理和卑微,再者,在传统文化中,“性”一直都是被污名化的,被看作是一种羞耻,是见不得光的文化,所以,与之相关的女孩子的月事,一种女性正常的生理活动也被归纳到这种禁忌文化中,母亲也会从小告知女子,月经是污秽的,要藏起来,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会引来别人的嘲笑和歧视,这种思想现今仍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此外还有月经不洁论,对于经血的妖魔化,说接触了它土地会变贫瘠,植物会死去,种子会干瘪,树上的果实会坠落,锋利的钢刀会钝,狗只要尝到经血就会立发疯,被咬到的人会染上一种不可救药的毒,总之,说的太过于恐怖了。更有趣的是,在大家普遍对经血妖魔化之下,也有那么一群人,认为经血(尤其是女性初潮)是人身上的一种精华,用来炼制丹药,其作用小到可以强身健体大到可以延年益寿。

  历史上有名的壬寅宫变就是说的这个事,嘉靖皇帝沉迷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据说壬寅宫变就是因为他采集宫女经血制药,宫女难以忍受而发动的宫变。还有人认为经血有辟邪作用,虽然民间普遍流行的是黑狗血,在清末的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的拳民们到处搜集染有经血的布条,认为这能够抵挡攻城的大炮。现在的女性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那画面也是不敢想象,说来也是十分的滑稽呢。

  结语: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也了解到古代大姨妈的可怕之处了吧,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愚昧的时代,是值得庆幸的,林林总总,我只是想说,月经不是错误也不是邪恶,它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愿每个女孩都能得到尊重与爱。